今天早上听了一本书,名叫《三星堆之惑》。从书名来看,内容主要围绕三星堆及相关话题,梳理了三星堆历史文物的脉络。听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三星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书中提到,三星堆不仅是一段演化史,也是人类行为复杂性的体现。当然,这些复杂性常常被历史记录所忽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更多反映的是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主体结构所展现出来的记录。
关于三星堆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多,大家对三星堆的了解也有限。很多人在看到三星堆时,可能会联想到外星文明,觉得其中有些神秘的事物。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框架和结构影响了思维方式。我们的认知模式主要建立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接收到的信息和认知结构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这些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对于三星堆带来的神秘感,可以看到,当认知框架遇到超出自身范围的信息时,往往会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因为这些事物不符合我们已有的认知,所以我们会用探索的方式去理解它们。这种分层的逻辑也体现在三星堆的特征上。三星堆遗址内部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
研究发现,三星堆中的许多事物与二里头文化有密切联系,二里头文化本身也有独特的来源。从这些历史线索中,可以看到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相关技术的演化。例如,三星堆的面具是由多个分片组合而成,这种组合方式能够简化复杂的工艺。
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的产生背后有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祭祀的出现,以及祭祀中物品的分类,都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然而,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极为有限,很多内容没有文字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通过历史遗存展现出来的部分。
这种历史观非常重要,但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面对新事物时,我们可能会产生突破性的认识。当然,也会有一些奇特的发现,比如三星堆的出土,揭开了某些领域的秘密。
不可否认,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些进步是逐步积累的,也有一些依赖于社会结构的推动。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和观察的基础上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会用习惯性的思维来看待一些事物,而这种习惯性思维往往与科学思维无关。
事实证明,科学思维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比如我们在思考一道作业题或分析某个问题时,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在论证它们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分歧,而这些分歧通常源于不同的认知基础。
原理的基础在于,如果不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个人认知,每个人的理解就会不同。当不同的利益区域发生交叉和磨合时,必然会产生分歧。对于这些不同的意见,很难在同一个框架内达成共识。
比如在解释三星堆时,很多人在缺乏科学思维的情况下,往往会人云亦云地看待三星堆。然而,如果我们在科学框架下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其背后的逻辑。这种逻辑揭示了历史进程中的某些规律。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谁出现了,谁产生了?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也体现了一种态度。这种探索方式更依赖于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复杂的事物。但反过来,复杂的事物是否可以简单化来看待?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从《三星堆之惑》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是,我们的认知会受到局限。当遇到超出这些局限的事物时,更多的是感到困惑。面对困惑,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解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方法不对,困惑就会一直存在,甚至越来越多。因此,学习是解惑的最好方式。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思维也会不断提升。随着思维升级,我们可以用知识让自己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