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生活被工作和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阅读时间就只能像从海绵里挤水,能挤一点是一点。
早上读了乙一的短片小说集《动物园》。第一次接触乙一的作品,虽然并不喜欢这种压抑的风格,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无愧于"黑暗乙一"之名。
我要讲的是《动物园》里的第一个故事《小饰与阳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却讲述了一个家庭教育酿成的悲剧。
小饰和阳子是一对从小跟着妈妈生活的双胞胎。尽管长得一模一样,但妹妹小饰深得妈妈宠爱,有漂亮的衣服,有独立的房间。
姐姐洋子则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不给饭吃,就吃妹妹吃剩的残羹;没地方住,只能寄居在杂物间里。
然而这一切与随时可能来自妈妈的虐待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阳子越来越麻木地叙述自己的遭遇,面对妈妈肆意的发泄和小饰的桀骜狡黠,逐渐形成了一种病态的逆来顺受。
阳子一直都很喜欢并羡慕小饰,自卑的她甚至因为身体里流着和小饰一样的血液而自豪。她从不曾因为吃小饰的剩饭或被小饰刻意设局戏弄而憎恨妹妹。
但随着乙一若有似无的第一人称叙述,我们却愈发分不清阳子是不敢反抗还是无力反抗,更看不透隐藏在阳子心中真实的想法。
当小饰弄坏妈妈的笔记本电脑并企图嫁祸给阳子的时候,早已预示到自己结局的阳子设计让小饰误以为妈妈已经知道了真相,于是提出双胞胎姐妹互换衣物,装扮成对方的样子,来帮助妹妹逃过责罚。
最终,被误当成阳子的小饰,被妈妈从楼上摔下,—场不为人知的阴谋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模一样的两张面孔,曾经渗透进阳子身体的屈辱和伤害,都在最后,随着"扑通"一声身体与地面的撞击,形成了决绝的反讽。
善良的阳子是何时开始黑化的,不得而知。但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确是故事里的妈妈,毋庸置疑。
虽然乙一讲述的只是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的取材往往来自于生活,只是不一定像书中描写的那么极端。
我有个同学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两家父母各带一个,姐姐跟父亲姓,妹妹跟母亲姓。平时姐妹俩也不常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是父亲偏疼姐姐,母亲宠爱妹妹。
两姐妹聚在一起的时候就经常发生类似争执:"这是我奶奶家,不是你家,不欢迎你来!"或者是:"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你喜欢让你爸爸给你买去!"
在这个故事的众多评论中,有一位读者写道∶"看了这样的描写真难过。我也是同卵双胞胎,但和姐姐关系特别好。我活泼开朗,姐姐温柔恬静,妈妈从不差别对待。不明白为什么书中的妈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通过鼓励生育来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持续降低之间的矛盾。
不少家庭因为考虑到独生子女今后将面对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纷纷踏上二胎之路。现如今,家有二胎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然而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以及三胎政策的放开,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偏偏为人父母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考试就能上岗的工作。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张白纸,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处理孩子争执的方式,都可能成为绘制孩子人生发展蓝图的画笔。
其实生不生二胎,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这个世界究竟是先有鸡生蛋还是先有蛋生鸡一样,毫无争论的必要。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
个人认为,抛开经济问题,未来有没有信心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待两个孩子能不能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才是作为成年人在生育二胎之前最应该考虑清楚的事情。
唯愿悲剧永远止步于故事里,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