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职业道路,得有职业状态,先要有固定的写作习惯。
作者不能坐着等灵感来敲门,而是要先习惯稳定输出,灵感才会跟着来。要学会在写作这件事上进入心流状态。
一个成熟的想法是需要写出来的,这就像真正掌握一门技术的标志是能再交给别人。
几点建议:三分钟倒计时;”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珍惜惯性;在有把握的地方停下来。
1. 设一个三分钟的闹钟,闹钟响了,立刻坐下来写。这是写作里最关键也最痛苦的一步。再勤奋自律的人也害怕一张白纸,戊戍作家一辈子都是在创作冲动和这种恐惧之间度过的。Deadline永远是效率最好的朋友。
2.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意思是你坐下来就会为第一句话犯愁。第一句话不妨用最简单的方式。
你可以想象:你正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正常人第一句话该说什么,那你就写什么。比如你写的是会议的发言稿,那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开这个会的起因是什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一定要珍惜惯性“。写作就像推车,让轮子转起来是最吃力的,转起来之后,别轻易停下来,中途别看微信,别刷淘宝,也别对刚写的内容反复改。反复的改刚写完的话看着像精益求精,其实是逃避未知。
文字是讲”行气“的,确定自此的标准要依靠通篇的韵律和节奏,不是这样局部反复磨。我们就把写完的段落当成连天软件里发出去的信息,或是下棋时走出去的步,到复盘时再改。
美国作家卡佛的写法就是第一稿飞快地把稿纸填满,遇到不满意的地方做个记号,提醒自己再回来的时候怎么改,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先只写一半。因为具体工作是在第三第四稿才开始的。
说起来,写作的心流感觉很像是和一个人聊得投机,越说越兴奋,下一句话自动地满到嘴边来。这种感觉一定要珍惜。
4. 如果不是一天的工作,那就要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停下来。不要等今天的思路枯竭了才停下来,要在确定下一段该写什么,怎么写的时候按按暂停键。这样一来,明天可以拿起来直接往下写,大大减轻了要上闹钟才能工作的痛苦。
两个更具体的写作建议:”15分钟写作法“和”二刷读书法“。
1. 15分钟写作法
15分钟写作法就是建立固定的写作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的规则是比较一致的。芝加哥大学创意写作教授布兰德建议把这个时间固定在每天起床,你要比平常早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要说话,不要读报纸,不要抓起一本书读,而是立刻写作。刚开始的时候,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刚刚做的梦,可以是前一天的活动,是一段真是或者虚构的对话,或者对一些想法的整理。要快速地写,不要做自我评价。
这个练习的目标是建立单纯的习惯,写的好坏与否,有没有用还不重要。
几天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能不费劲地写到一定字数了,那你再继续练习下去,直到每个早上能写到这个字数的一倍。
之后,你为自己寻找固定的15分钟来专门写作,这是一个严肃的自我承诺。这15分钟要不断地变换时间段,把他从早晨挪到下午晚上,直到你在任何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布兰德有一个金句:如果你必须写,那你就能写。
绝大多数职业作家的写作时间是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因为坐下来只是作家工作的一部分,每天八小时的写作要是再加上阅读和思考,那这个人就是在用生命写作了。
2. 二刷读书法
任何东西都要读两遍。第一遍的时候像普通读者,没有任何要求地快速看上一遍,这在中国传统里叫“素读”,就是不掺杂个人观念和偏好地读;第二遍的时候,先列一份尽可能长和详细的问题清单,要带着纸笔和书签,去用批判的眼光从书里寻找答案。如果你发现某些段落特别好,就把它标出来,分析作者是怎么处理素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作为自己写作的参照。
当一个人坐下来开始专注地写的时候,就和工匠拿起工具一样让人感动。
以上内容转自得到贾行家文化参考。
其实做学术和职业作家有些类似,都是需要大量地写作,所不同的只是作家通常是虚构,而我们则是基于数据的写作。因此养成写作的习惯对于职业成长至关重要。回顾上述内容,可以总结为:大量读,随时想,每天写。
写作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一是在于梳理思想,二是有利于文章和基金的写作。
同时大量阅读也很关键,对于重要的专业论文,二刷也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需要三刷,刷代码。
大量读,每天写,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