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好的孤独》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就讲到过“真正的自信者”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这句话我不知道是否正确,但前面的这句话我十分认同,一个自信的人,首先他要非常地清楚他的能力范围在哪里、他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的自信是坚实地建立在他的能力之上的。
反观我们中的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观点,对一些牛人略懂一二,就照搬过来,聊起来这些的时候,指点江山、夸夸其谈,这样也只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肤浅”与“自命不凡”。
自信的人,沉着冷静,而自负的人,自以为是,这个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自信与自负之间,仿佛存在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稍不注意,就越了过去,所以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负”当成“自信”,更可气的是,“自负者”还会对自己深信不疑。
这两者都有“相信自己”的共同点,但它们也有一个不同的点,叫做“自知”。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自信的人,首先,他是一个自知的人。
“自信者”首先当是自知者——冷静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公正地评判自己的水平,包括自我之所长、自我之所短,然后相信自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自负者”则相反,往往是不自知者——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准,掂不出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无法公正地评价自己,于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古人又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想要“自知”,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之前看到一条推送,上面写了人的三种境界,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最难能可贵的是第三种,苏格拉底也说过:
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
当一个人能够头脑清醒地了解自身的话,他是不会去与别人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比较,也不会去抱持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会踏踏实实从眼前做起,“知我所能”,然后做力所能及之事。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了解自己的话,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拥有全面、完整的自知,这本身就很难做到,因为很多人只能够看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东西,看不到更多没有触碰到的东西,就容易掉入“自负”的陷阱。
一个人如果能专心致志于自己情有独钟之事,尽其力、显其能,已是很大的幸运、非常的幸福,又有什么必要追求事事皆通、无所不能呢?
知我所能,容易自负,知我所不能,又易自卑,只有那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才是自信。两者同时兼备,才不会走极端,这也需要靠修炼而来。
这就有了那句话: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对我不懂的事,保持尊敬与谦逊,对我了解的事,深入挖掘,对我所秉持的观点,并不会抱持“绝对正确”。这么说来,自信其实是一门我们一生都要修炼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