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让你去寻找AED,你知道那是什么吗,当有人晕倒在地,没有反应没有呼吸,你知道此时如何才是正确的抢救流程,心肺复苏这个词大家都听过,那你知道具体的操作流程吗......
急救看似与我们平时生活格格不入,但现实中确实会出现因为不懂常见急救知识而错过急救最佳时期的案例。
2021年1月25日,福建福州一位公交车司机突发心梗,在安全停稳车后,该司机下车,然后晕倒在地,后经医院抢救无效后离世,该司机心梗时间较长,第一时间也没有得到正确的救助,错过了急救的最佳时间,造成如此悲剧。
要是我们普通人也能掌握一些急救常识,或许可以改变事情的发展轨迹。
2021年2月1日,广东珠海,一位老人过马路时突然晕倒,交警立马上前查看并拨打120,一男子跑到老人身旁,声称学过急救,简单检查后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五分钟后老人情况好转,待医护人员到来后,男子悄然离开。
2021年1月5日,山东泰安第十中学一六年级学生上课时误吞圆珠笔的零件卡住气管,呼吸困难,当堂老师立马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助,20秒后学生身体恢复正常,避免了悲剧发生。
看似微不足道的些许举动,挽救的可能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目前在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很低,能够抢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这并不是因为抢救过程多么困难,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而是一些抢救常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抢救注重时效性,有些时候,只等待救护车到来是远远不够的,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十分重要,若发现有人出现不适甚至晕倒,情况比较紧急,患者无法做出回应或者已经不省人事,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立刻拨打120,说清楚地点和患者的症状,并且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去做。若你懂得相关急救知识,可找旁边的人拨打120,然后上前检查患者的情况,开展急救措施,同时也要结合医务人员的指示,以下是列举的两种常见急救措施。
1 心肺复苏
首先,无论是哪一种急救措施,都要保证现场环境安全,也就是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例如现场是否带电(切断电源或用木棍塑料等绝缘物将带电体拨离触电者),拍打、呼喊患者没有肢体或表情上的反应,同时观察胸廓没有上下起伏5~10秒,此时才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实施心肺复苏前,要找人去拿最近的AED,又名自动体外除颤器,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开机后有语音提示操作流程,可有效制止猝死发生。胸外按压的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按压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100~120次/分钟,一直反复按压直到救护车或AED到来。
注:有关人工呼吸,若没经过专门训练,达到的效果可能不是很好,无效吹气也会耽搁胸外按压,所以,一直重复胸外按压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救援效果。
2 海姆立克急救法
此法适用于误吞物品或食物导致气管堵塞,出现憋气,面色青紫时,一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施救者站其身后,一手握拳,一手包住拳头,在肚脐上两指处,用力收臂,快速向后冲击,利用气流顶出异物,连续几次按压,若患者没有反应,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一岁以下的婴儿,采用连续拍击背部5次和两乳头连线下缘按压5次交替进行,同理,若无反应,要判断是否采取心肺复苏。
注:如果能呼吸,哭泣,咳嗽等反应,如鱼刺卡喉等,不能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抢救中刻不容缓,有着“黄金四分钟之说”,即大脑在缺血条件下只能维持四分钟,四分钟过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达到十分钟以上,即使患者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所以,当判断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时,开始的时间越早,对患者的损伤越小,患者也就有更大的生存几率。
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急救知识应当得到更有力的宣传,而不只是医学生才会的“独门手艺”,研究证明,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急救训练的人员,只要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急救效果与专业医护人员相差不大,特别是在医护人员没有到达现场前,我们普通人能够掌握一些急救常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在危急关头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让更多人提高对急救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急救普及率,让人们在外又多了一份保障。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关注公众号“学问太少”,带你解锁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