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闲得无聊,沒骑車子,也沒搭乘公气,从温州十里河灯饰城左侧的人行路信步朝慈湖路口方向闲荡着。
在拥挤的人流中,我的肩膀上有人拍了一下,随后一声“同志,到慈湖路口是朝这个方向走吗?"一声清脆明亮的普通话女音闯入我的耳膜。随后我扭过头看了她一眼,笑着回应道“是啊,妹子同志,顺着这人流往前淌就是了。到了我就告诉你,我也是去那里的。”
“同志”这一称呼,自80年代后,在民间就基本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师傳”"先生″"老师”之类的。
对女同志的称呼什么“小姐"“女士"“美女"之类的,
听得让人尴尬,让人肉麻,特别是我们五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前的不少人,觉得这些字眼,用作普通称呼,让人不自在,不对称.不适合,觉得很乏味。
“大爷"“大伯"“大叔"“大哥”“大兄弟”"小弟弟"“小鬼”,
"奶奶”“大娘”"大婶”“阿姨"“大姐"“大妹子”"小姑娘"。这些称呼让人也觉得是顺理成章.无可挑剔的,陌生人与陌生人打招呼用用这类字眼,也会感觉到既亲切.又有适合感的。
要说时尚朝流一点嘛,我个人倒觉得"同志"这种称呼比起“师傳"“女士"“小姐"之类的称呼要实用得多。
为什么呢?(一)就社会官场来说,为一个政权而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谋生存.谋福利,在统一目标下的数千万共事者,他(她)们亙称同志,这个定义肯是标准而正确的啦。
(二)就我们民间来说,不论哪行哪业,都是时代的一员,无论你奋斗在什么岗位,你的体力.脑力的多种负出,一是为时代和人类作贡献,二是有一个共同的总目标~~人人都为自己美好向往和美好的人生前景而奋斗着。
这里面不就是包含着志同道合吗?因此“同志”的称呼在民间的应用,也有着非常充足的,正确的理由。
而那种“师傳”"女士”“小姐”不光听起来让人尴尬,而且失去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氛围。
例如,我是一个粗俗的农夫,如果碰上一个有身份的陌生人叫我一声师傳,那我真的很别扭,我身旁的熟人口里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会有"什么师傳啊!错误的称呼”那类感受。像“老师先生”那类称呼更会让我难以接受了。
还有那种称呼女同志什么"女士.小姐.美女"也会让农村中沒出过远门的女同志感到别扭和不自在。尢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听到那类称呼是很别扭很不自然的。你若称她一声“小同志或小姑娘”,她就会热忱地和你搭话。
大娘大嫂们你只要称她一声同志,她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荣幸感。
比如你想问到某某地方路该朝什么方向走,碰上和你年龄相仿的女人,如果说这位女师傳或什么女士.到某某地方怎么走,她肯定不会正面回答你的问题的,她会把要说的话一岔八丈五,让你问不出结果。如果你说,请问这位女同志,或者是这位大姐同志,到某地方是从这里走吗?过了这个垸又该怎么走?她就会真实的告诉你该去的途径。
类似这样的例子无须多举,一句话,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总觉得有些称呼不习惯,甚至让人感到那种称呼沾不上边,而且是错误的。
我又回到昨天称我同志,向我问路的那位女同志的对话上了。
她打量了一下我,我也打量了一下她,各自的心中都意识到了.遇上了同时代的人了。
她笑着说:“我应该是你的大姐同志了吧”。
我也笑咪咪地问“你属什么的”。
她:"我三十九年生的"。
我:“你真的是姐同志了"。.
她:"七十年代我们都是年轻人,一晃都老了,那时我就不喜欢别人说我像富人小姐一样,听到小姐两个字我头都大了,身上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二十岁有人喊我大姑娘,我很愿接受。入团那天,团支部书记宣读新团员名单时,读到“张菊同志"那种高兴劲比我入团还骄傲。从那以后,只要走到生疏的地方,碰到生疏的人,除了小孩和老人之外,不知道名字的人,我就称同志。因为从字义到文理上讲得通,我就认这个理。所以今天碰上你就称你为同志。你不会认为我是土包子吧。”我说,同时代的人感觉就是有相似之处,要说土包子我也算一个吧。接着,我和她谈的內容也就是这篇文字上的大概内容。
分手时我说,我又有文章可写了,我把我写简书文章的事也向她吐露了一二,她说,你是写关于称呼上的说法吗?“是的"我说。她又说“我也会看到,看看别人的评议吧。加上你的微信,我也能看到。”
分手时:“老弟同志再见"。
“姐同志一路顺风,多保重,再见"!……
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国家施兴的官方与民间那种统称同志的称呼方法我一直是认可而赞同的,并且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会仍然保持着认可和赞同的心理。
因为后来施行的什么"师傳”,从理论精准的说服力上分析,它根本取代不了“同志”作为人间的统称了。文字里对两者的比较,已基本说出来了,最后还是认可赞同结尾。
"师傳”的弊端暂时搁放,以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