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分类
软件的定义
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
软件 = 数据 + 指令 + 文档
根据应用场景分类
工具类软件、游戏型软件、媒体型软件、电商型软件
根据软件架构分类
单机版软件:office、红警等
分布式软件:
C/S架构软件:客户端需安装专门软件,如QQ 微信等
B/S架构软件:客户端为浏览器 ,如百度、hao123等
软件测试的定义
通过人工或自动化的方式来验证软件的实际结果与用户需求是否一致的过程
软件测试的原则
原则一:测试显示软件存在缺陷
原则二:穷尽测试是不可能的
原则三:测试尽早介入
原则四:缺陷集群性(2/8原则)
原则五:杀虫剂悖论
原则六:测试活动依赖于测试内容
原则七:没有错误是好是谬论
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定义: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按固定顺序而连接的若干阶段工作,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的项目。
测试模型
H模型、X模型
V模型:
V 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 模型的优点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W模型:
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软件测试流程
准备、计划、设计、执行、完成
软件测试的分类
按技术划分
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
黑盒测试(Black Box -Test):把被测试的软件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不去关心盒子里边的结构是什么样子,只关心软件的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
白盒测试:是一种按照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和编码结构设计测试数据并完成测试的测试方法
灰盒测试:一种基于程序运行时的外部表现同时又结合程序内部结构来设计测试数据的测试方法
按阶段划分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单元测试:对一个模块、一个函数或者一个类来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方法
集成测试:单元测试后,将单独的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作为整体进行测试的测试方法
系统测试:集成测试后,将硬件、软件看作一个整体,对系统的功能及性能的总体测试
验收测试:系统测试后以用户测试为主,或有测试人员共同参与检验软件质量的测试方法
按内容划分
功能测试、界面测试、冒烟测试、回归测试、业务逻辑测试、易用性测试
功能测试:根据产品操作描述和需求文档,测试一个产品的特性和可操作行为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的测试方法
界面测试:测试用户界面的功能模块的布局是否符合客户使用习惯,界面操作便捷性、导航简单易懂性的测试
冒烟测试:验证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测试方法
回归测试:指修改了旧代码后,重新进行测试以确认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代码产生错误的测试方法
业务逻辑测试:在基本的功能点都已合格的基础上,准备多种测试数据,来驱动各种约束条件下业务流程,确定最终输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测试
易用性测试:指用户使用软件时是否感觉方便的测试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校验的测试方法
压力测试:通过逐步增加系统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确定在什么条件下系统性能处于失效状态
负载测试:通过逐步增加系统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在满足性能指标的情况下,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量的测试
并发测试:是一个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的过程,即逐渐增加并发用户数负载直到系统的瓶颈,通过分析资源监控指标等来确定系统并发性能
兼容性测试
app:
Android/IOS版本、厂商、型号、分辨率、屏幕:全屏、水滴屏、刘海屏、曲面屏、折叠屏、双面屏
web:
浏览器:四类,根据浏览器内核(78)
专项测试
APP:安装卸载,升级,中断,弱网
按其他划分
冒烟测试、随机测试、安全性测试、探索性测试、回归测试
随机测试:随机测试主要是根据测试者的经验无需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抽查的测试方法
安全性测试: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检验程序、网络、数据库安全性的测试方法
探索性测试:碰到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强调测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整体的测试计划的测试方法
Alpha测试:俗称内测,α测试。内部环境下的测试;开发人员或测试人员在现场
Beta测试:俗称外测、公测,β测试。生产环境下的测试;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都不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