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据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不知为什么,我就不爱学书本上的哲学,觉得那些纠缠的文字就象王母娘娘瑶池的仙桃,明知道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却也明白自己无法消受。大多数时候我都怀疑着所谓的哲学是否真的就能够使人聪明,也怀疑那些思辩的方法是否本来就是语言的迷津。我承认自己浅薄如斯,自然清楚煤炭是不会洗成石灰的,下里巴人可以梦见阳春白雪却无法真正的体会其中的无穷妙处,虽然人们都相信雅俗共赏的神话。所以,在蹉跎的生活中,我是哲人眼中迷途的羔羊。让我敬畏智者的条分缕析滔滔不绝或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诚不若让我去聆听田埂上老农的嘀咕,抑或是山间的流水清唱。呵呵,我便是那孽海中觉迷之人。
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在我看来是算不得所谓哲思的,如同一个小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挫折及时地改弦更张,本能而已。譬如玩火,灼疼了,也便知道了躲避,这么一个寻常的反应上升到哲学高度多少就让人更加迷惑。想多了,羁绊也就多了,而对生活的恬静是没有实在的帮助的,难怪古有智忧之说。倘若凡事都去痴痴的思考,去寻求终极的道理,那就和中世纪大学中研究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一样,是为了觉悟而觉迷。
这几天,我细细的拜读了几个熟悉的朋友们的文字和其后的评论,感觉不若初时如夏荷般的清净,倒是芜杂的思绪掩盖了真性情,多少玩着了些矫情文字,平添了些口舌是非,那率性恣肆就少了许多。忽然想到读过的一则典故来,当年佛祖拈花,五百罗汉默然,唯摩诃迦叶尊者微笑不语,佛乃传衣钵。又想起某位朋友曾经说过“我若拈花,谁人微笑?”之语,心里一震,竟觉出其中奥妙来。于我心中眼中,佛若拈花,微笑者当不止迦叶一人,佛心见性,独传迦叶,而其余众生也应是同得法门。原来如此,心下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