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一共写了五位刺客 :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前四位行刺成功的刺客,寥寥数语带过。荆轲刺秦失败,却故事流传最广,荆轲也成了舍生取义,侠肝义胆的形象代言人。然而,有观点认为其实是后人“拔高”了荆轲,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荆轲厉害,是秦始皇名气太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壮忼慨的易水送别让荆轲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可是也成就了他的美名。
出发时的告别地选在易水,易水这条不怎么宽的河因此千古留名。不过到底还是有人怀疑这样大张旗鼓的告别有些纯属司马迁的虚构。因为刺杀本是一件很隐秘的事情,哪能这样兴师动众,很多人白衣白冠地送行,而且又是击筑又是慷慨悲歌的?但是这样的悲壮场景,无疑又是非常壮美的。这样的壮美甚至有些本末倒置,盖过了刺秦这一行动本身。“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忠于历史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同时也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有时为了像我们现在说的增加一些可读性,就难免来点浪漫的想像,在他的脑中浮现这样一幅美丽悲壮的告别场景也在情在理,否则“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得到。易水告别的确表现得很悲情,要离开的人有去无回,这是一次真正的生离死别。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想到自践死地,荆轲这个好读书的剑客不由地豪情满怀,悲从中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很短,却注定会成为千古绝唱。
据《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荆轲在见到燕太子丹之前,一直居无定所,也不见其有经济来源。荆轲到燕国的时候,已经穷困潦倒,无以生计。后来结交了朋友田光。当时燕太子丹正在四处网罗刺客,想到了田光。田光推说自己老了难当重担。然后就把荆轲给推了出去,彻底改变了荆轲的命运。
荆轲行刺最终失败,关于他失败的原因,有人说他败在剑术太差,也有人说他书生气太重……
一、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并不强
他游历各国不受待见,最后投身到太子丹门下,只是为了谋个差事、衣食无忧,而刺杀秦王这种事,是掉脑袋的事,避之唯恐不及。“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太子丹哭着爬到他的跟前,一再磕头恳求,恳求他不要推辞,荆轲无奈,就在这种情境下应承下来。
二、猪一样的队友
原本跟荆轲一起去的有两名助手,结果一个迟迟未到,太子丹就催促他们出发,荆轲只好与秦舞阳动身。据说秦舞阳可是个狠角色,13岁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结果一上秦国的朝堂,就吓得脸色铁青,浑身颤抖。荆轲连忙解释说,粗鲁之人,没见过世面,被大王的威严吓到了。这引起了秦王的怀疑,于是秦王让秦舞阳将地图给荆轲,只允许荆轲一人上前来。
三、客场作战
有人拿荆轲刺秦王与专诸刺吴王僚相比较,专诸是主场作战,具有先天的心理优势,对主战场的环境、形势非常熟悉,荆轲是远赴异国,在人家的朝堂上,况且吴王又怎能与秦王嬴政想比,嬴政可是后来雄霸天下的大boss。
四、剑术不精
剑术只是荆轲众多爱好之一,可以说他是博爱而不精,在当时他只能算是一个二流的的剑客,与鲁句践比武常常是灰溜溜逃走,况且他刺杀的是武功高强的秦王呢。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是荆轲死前说的一句话,道出了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荆轲原本打算先劫持秦王,逼他答应归还土地,两国和好,然后全身而退,刺杀只是下策。没成想,秦王的袖子太长了,荆轲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准备右手将匕首架在他脖子上,还没等荆轲靠近,秦王的袖子就被扯断了,此时荆轲的内心是崩溃的,机会就这样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