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常说“赶早不赶晚”,“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等等,另外兵法上也有一个“占尽先机”之说呢;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了“早动必然强于晚动”。我们这样说其实都是纸上谈兵,在具体的利益纠葛面前,哪儿还会有什么必然的事呢?一切都得以利益为重!具体情况下,利益所要求你的,往往就是“早动不如晚动”。
在其《说林上》里,韩非子就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曰:“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故事说的是,晋国有一次要讨伐邢国,一向打着“尊王攘夷”大旗的齐桓公打算立即出兵前去解救邢国。倒不是齐桓公有什么扶危济困、惩强除恶的功德;齐桓公内心所真正担心的是,万一晋国灭了邢国,那它不就越来越做大了吗?而晋国一旦做大了,日后则将必定是齐国的麻烦,这样的结果当然是身春秋首霸的齐桓公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时,谋臣鲍叔牙非常及时地提醒齐桓公说:“为时太早了!请大王不要先着急着出兵。邢国灭不灭亡其实与我无干,但却与晋国的消耗关系重大!想想,如果邢国自己奋起抵抗先跟晋国打,那么晋国就必会消耗掉许多国力;而晋国的国力一旦消耗了,它日后还怎样来与我强大的齐国相抗衡呢?那种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所谓功德,如果同国家的利益比起来,那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请大王还是晚出兵救邢一点的好!”
听罢,齐桓公点头称是:“嗯,您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