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 第五章 之内向者
在我成长的那个山沟,没有一个同龄男生。当我长大走出小山村,我羞涩得连去小卖部买东西的勇气都没有。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这种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亲密关系,这是我迟迟没有结婚的原因之一。所以,让我们来谈谈内向者。
村上春树曾说:说起来,我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格,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这恐怕是对内向者最为准确的描述。正如他借《挪威的森林》男主渡边所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世人皆以为内相者便是喜欢孤独,其实只是不以独处为苦,不喜欢失望罢了。
从外向到内向,本质上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没有极端的外向和内向者。区分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一个关键是心理应激。外向者是低度应激者,所以需要更多外界刺激去唤醒;而内向者是高度应激者,应付内心的刺激已经应接不暇,不需要更多外界刺激。
从某种意义而言,内向和外向更多是一种人格特质,没有好坏和高低之分,那我们的社会又是怎么变成推崇外向的性格和文化的呢?无论是《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还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描述了社会文化从“品格文化”到“个性文化”的转变。这个转变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伴随着人口快速流动而改变的。
在“品格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高尚的品格,是要“修心养性”。理想性格是严肃、纪律严明而高尚的,是“仁者无敌”。这是农耕文化,或者说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价值观。这种文化的基础是社会的不流动性,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都是熟悉的人群,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知道你的品格,并通过口碑传递。信誉和品格往往是生意成功的关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崛起,社会流动性加大的情况下,成功的关键变成了把自己推销出去,尽快赢得别人的注意和信任,最终“个性文化”取代了“品格文化”。这种转变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便是:戴尔·卡内基,到今天为止,他的很多作品依旧是畅销书。
卡内基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展现个人魅力,从而赢得更多朋友。所以理想的性格应该是:有魅力的,热情洋溢的,充满活力的,迷人的。本质上,卡内基所宣扬的外向者性格,最大优势在于快速索取外部资源(从“朋友”索取)。
“从个性文化发端起,我们就处于种种自私的原因,陷入了被迫发展成外向性格的境地——为了在一个全新的带有匿名性且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但如今,我们总认为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还会让我们出类拔萃。”
内向者往往被认为是敏感、严肃和腼腆的,天生具有对别人情绪的敏感度。太宰治在《人间失格》说到:别人聊聊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但这并不全是坏处,正如那句英语谚语所言:It is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to feel everything so very deeply(心之敏感,既是福祉,也是诅咒)。
正因为天生具有情绪的敏感性,内向者往往能够比外向者更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更多具有同情心,也更容易帮助别人。在《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作者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把内向者比喻为“守夜人”和“创造精神生活的祭司”。
同时内向者往往还是“内控者”。对事情的失败,内向者往往倾向于从自己自身找问题,进而进行反省。而外向者往往容易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和环境。内向者在人生方向上偏向于哲学或者精神价值,他们需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而不太会向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靠拢。
既然内向和外向是一个连续的整体,那么一个内向者就可以表现出外向。根据情境学派的理论:决定你行为的,不是人格维度,而是你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性格都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自由特质”。“固定特质”是我们的本性,而“自由特质”是我们可以灵活应用的部分。它们都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应用我们的“自由特质”来扮演一个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这需要消耗内向者的心理资源,削弱你的能量,这就需要心理学上所说的“恢复龛”。
所有熟悉我的朋友,都不认为我是内向者。这是因为我长期从事营销和市场活动,时刻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所以我经常表现出外向的一面。作为一个内向者,我可以面对和应付一群人,发表一个演讲,可以侃侃而谈,表现得像一个外向者。但是这会给我带来压力,消耗我的精力,内心的深处,我是希望做回一个内向者。通常忙碌一天,和其它人打交道之后,我会精疲力尽,我的“恢复龛”便是一个人静静的刷手机,或者是看书。
在工作环境中,内向和外向者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他们(CEO们)在性格特征上的唯一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不具备的东西,即都没有所谓的“魅力”,也不会去利用这种所谓的魅力”。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如此写道。
外向型领导者可以在员工们情绪消极时改善团队的表现,他们天生具有鼓舞人心的能力,往往能够在那些偏消极的员工身上产生更佳的效果。内向型领导者则对那些积极的员工更有效,他们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有着倾听他人意见的偏好,所以会更开放也更容易采纳员工的意见,这会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地工作。因此,内向者并不是在工作中总是处于劣势,有适合内向者发挥的地方。
在某些心理学著作里面,有一个“兰花假说”,意思是内向者如兰花,不容易生长,但如果生长于合适的环境,则可以生长更好。对于某些内向尚未成熟的内向者而言,他们很可能把内向性格视为劣势,并为之苦恼。但当他们成熟之后,他们一样可以驾驭自己的性格。
以上,献给内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