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
中华民族有这么几个传统节日,像端午、重阳、中秋、春节、元宵节等,总是与阖家欢乐联系在一起。可能从小就未曾体会到这种浓厚的氛围,每到这种节日总是仪式感地完成一下习俗了事,但是对节日特有的食物会有小小的期待,总觉得不吃点,就破坏了这仅有的仪式感。
现在回想幼年如何度过中秋,记忆已经模糊得很。月饼的话,大概从未吃过带有精美包装的品牌,散装的居多,除去有一次善良的叔叔阿姨送过一盒肉松月饼,那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了。散装月饼,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在人来人往的市场,小贩们支起一个摊子,在上面摆上各种馅儿的月饼,五仁川酥的居多,买的人不少;或是超市里,在卖点心附近摞上一块块月饼,售货员站在一旁极力推销。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卖散装月饼的人可是孤独的很。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候还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我,不谙世事没见过世面的我,胆小怕事敏感自卑的我,以及嘴馋的我。有一年中秋,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一年就有那么两次解馋的机会,我从早晨一睁眼就盼着赶紧吃月饼,然而盼到中午,爸爸还在院子里一声不吭地锯木头,丝毫未提月饼的事儿,我就跑过去跟爸爸说,今天是中秋节了,还没吃月饼呢。然后爸爸闷声答到,没买呢。我当时又是委屈巴巴,具体说什么做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爸爸最后还是给了我和哥哥五元钱,我们又连忙跑去了市场,心想都快下午了,可别没有卖的了。但开心的是居然有一个大叔推着自行车安静地站在那里,车后座(还是前筐记不清了)放了半筐月饼,也没在招揽生意,所有人都回家过节去了。我当时只顾高兴了,大概脸上的神情让大叔一下子就看出我是来买月饼的,他就先张口:一块钱一块。我应了一声,挑了豆沙枣泥的一共五块,又很高兴地跑回去了,嗯我一直都是个容易知足的人。
当时什么也没想,当然什么也想不到。事后很多年,也未曾回想起这个场景。直到今年中秋,我脑中总会蹦出我和哥哥跑去买月饼,大叔一个人站在那里卖月饼的画面。我想可能是这几年有所经历,有所感悟,大抵也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也逐渐懂得了当年那个在秋日午后,站在顾客寥寥无比冷清的市场卖月饼而不回家过节的大叔。可能他需要再多赚些钱,有妻女要养;可能是家中已没,无人与之过节,在家孤单一人还不如出来做生意。
其实节日这个东西,抽象得很,所有的内涵与意义都是人类想象出来并赋予的。我们从出生起就活在想象的泡沫中,从有意识起大脑就逐渐接收这些想象出来的信息并一直理所应当地接受,诸如国家,法律,金融,细化到各种人文概念,节日只是其中一个点而已。我们知道中秋佳节为阖家团圆之节,这种想法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如今孑然一身的人遇到这种节日害怕得很,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全世界我最孤独。非常遗憾,这大概是很难消除的一种心理状态了。实际上几十万年前,我们智人还是以采集经济为主的时候,并未产生家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很深刻,毕竟每个人脱离了群体也并非活不下去。但采集经济逐渐演变成了农耕经济,我们本想更省力些,最后却相当于把自己赔了进去,为了维持农耕经济的运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聚居的部落,不再循河沿山地采集食物,而是安稳于一处,最后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世代繁衍,血缘关系逐渐成为维系整个家族存在的重要纽带,家庭的概念也逐渐传承下来。所以这沉淀下来的文化,已经深深地刻在人们心里,甚至形成了桎梏。
有家人是幸福的,家永远是我们可以安心依靠的地方,但是当自己孤身一人的时候,也不要伤心难过,不要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过上会更好的生活,不是都说,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吗。
嗯,其实都是些自我安慰的话,如果能永远拥有避风港,那么我一辈子也不想当一个事事都需自己解决的人,我就是胸无大志,想当一朵温室里的花。
然而,然而。
唯有珍惜现有的一切,爱身边还默默爱着自己的人,多陪伴,多陪伴。人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