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引用或转贴请私信。
那么古人最初发明文字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观察分析天马行空的史前文字,我们又能读懂什么?
“文如其人”,没错!也让我们通过文字看看史前的古人各自有什么特点。大体来说,在绝大多数史前人类的观念中,文字的起源很神圣。一个古人如果具备书写的能力,会被他人认为具备强大的力量。要想解密史前文字中齐齐怪怪的符号,以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 精确copy副本
- 一个熟悉的语言作为参照物
- 邻近的、或者相交叉的文化圈内的名人、地名、以及其它专有名词的描述(作为分析的突破点和参照)
- 双语或多语石碑铭文(能找到这种碑文,是考古专家的运气),就像下面这2个例子:
但是,也要警惕这个习惯 - 一旦在石碑上发现不同语言的雕刻,就认为一定会是相同的内容。下面这个石碑上分别用圣书体和世俗体表示了不同的事情(这块碑曾经让某些历史专家闹了大笑话)。
注1:图片取自大英博物馆,详细信息请见http://culturalinstitute.britishmuseum.org/asset-viewer/stela-fragment-of-horiraa/XQHlc68EDsleqA?hl=en
很遗憾的是,玛雅文字的破解是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资料可供帮助的。
注2:图片取自大英博物馆,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collection_object_details.aspx?objectId=655434&partId=1
唯一的帮助可能就是错误百出的殖民地教士总结的玛雅文字与西班牙语的字母对照表。
于是,经验丰富的历史,以及文字专家总结出了一个史前文字创造者们普遍采用的创作形式 - Rebus Principle书迷定律。因为象形文字能够很容易表现现实的物体,比如:人、石头、太阳、眼睛等等。但对于抽象的概念,或者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象形文字就很难形象地表现出来。于是文字创造者们多借用“标志符号” + “同音字”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汉语中的许多应用,比如“蜘蛛”这个词,就是借用了“知”“朱”这两个字的发音,同时通过“虫”这个标志符号定义;另外,“雾”,“迷”,“鹦鹉”等等都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同样的例子在古埃及语言也比较常见,让我们用英语发音来做一个近似的解释,如下:
那么稍微具体来说,史前语言的创造者是怎么处理发明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呢?
古埃及文字:
开始的时候学者们认为是一系列象形符号组成的帮助记忆的提示,因为这些象形符号大部分形象地表现了各种植物、动物、工具等等;后来经过一系列巧合才发现,绝大部分的象形符号在埃及文字中并非代表图像本身的意思,而是应用上文提到过的“书迷定律”,来借用发音;后来又发现,当古埃及人真的需要使用象形符号图像本身的意思的时候,他们的语法是在符号之后加以“标志符号”(前文以述);因为古埃及语言中没有元音,所以现代人听起来会感觉很奇怪,有一种没有重音,并且很“虚”的味道(注3);另外,在古埃及语中,“标志符号”仅起到“标志”作用,不发音。
注3:古埃及语言的发音示范, “How to read Ancient Egyptian Langu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EdLNlhhi8
“Learn Ancient Egyptian Hieroglyph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NcdxgjcBs
接下来,后人还发现了古埃及人对语言符号更复杂的使用方式:
- 发音符号, 包括字母,biliteral和triliteral(注4)
注4:biliteral和triliteral是闪米特语族的特殊语法概念。很遗憾,中国一直对其关注甚少,笔者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中文翻译。
对它们大致的解释是这样:在古埃及语中,有一些符号能够代表复数数量的发音组合(包括辅音组合、辅音与元音组合)。如果复数数量为2,这个组合的定义为biliteral;如果复数数量为3,这个组合的定义为triliteral.下面是biliteral和triliteral的例子。
- 表意符号,包括语素文字和标志符号(但是,如果只是单独的一个象形文字符号,除了作者,则很难判断其是哪种符号,表示什么)
- 审美因素,每个古老民族有其审美特点,像玛雅人喜欢使用圆形,埃及人喜欢在自己的文字中使用矩形。同时,他们还在文字设计上尽量避免空白,他们会调整文字内容的大小,方位和细微形状,使其感觉更漂亮。
- 另外,上古时期懂得书写和阅读的人很少,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法结构,所以,下图表示的故事在远古确确实实经常发生。不仅仅在古埃及,在玛雅文明中也是如此。玛雅文明后期的陶器上面的文字多为制作者的胡编乱造,不知所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