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区开展以“垃圾不落地”的环保工程以来,社区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环保工程的推进,逐渐过渡到了净塑和源头减量上。某日环保工程发起人七仙女之一的唐博士家中缺酱油,来到我们的有机生活馆欲购酱油,恰逢瓶装酱油卖光了。唐博士急待酱油下锅,于是从我们自己使用的大包装中分装了一小瓶给了唐博士。博士突发奇想,称:你们可以开展打酱油的业务呀,这是帮助垃圾从源头减量的大好事呀。否则每次用完的酱油瓶和醋瓶都不好处理,直接扔了可惜,也加大垃圾量。于是,从那天起,心香园多了一项业务:打酱油。陆陆续续,还真有社区的伙伴来打酱油。算下账,打酱油的业务还真是多方受益。购买方因为用可回收的包装,减低了包装成本,所以价格上要比一次性包装要优惠些,同时,也避免了囤货带来的产品质量变化。销售方加快了货品的流转,也提高了原材料的新鲜度。对于社区,因为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带来环卫工人的工作量降低,垃圾后处理工作减轻。减少包装的使用,也给物流、生产方带来了更多的低碳和环保。一个小小的举动,带来整个供应链的绿色效能提升。于是,这个业务成了社区的花边新闻。近几日每当有领导到社区视察环保工程落地情况,也都会到小园来转转,聊聊打酱油的事业。小小生意,似乎还因此获得了品牌提升。
回想多年以前,在过去就职的公司负责业务,亲手埋葬了公司延续了几十年的换瓶酱油业务。因为此业务实在是公司的巨大负担,没有利润,而且占用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当时的考量的标准是:利润、利润、还是利润。几年过去,今天又在社区开始一个新的试点。时也,运也,一切的改变,似乎离不开心态的变化,和衡量标准的变化。今天的衡量这个生意的标准已经远离了利润指标,因为瓶装酱油售卖的利润要远高于“打酱油“。同时,”打酱油“又增加了人力成本,至少每次都要多花几分钟吧。在心态上,从原来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价值,转变为,少做不如多做,不做不如做,只要是能够在源头为垃圾减量做出贡献,能够为这个地球生态尽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努力,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酱油事小,垃圾事大。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已经呈现垃圾围城的现状。今天恰好是两会环保部长陈吉宁先生的新闻日。在回社区的路上,听了一路现场的答记者问。几个突出的感受:一曰务实,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监督和治理上;二曰困难,利益的博弈,让更多的地方仍处于GDP至上的思想观念中,而给环保事业增加了很多困难;三曰希望,包括土壤污染,江河污染、空气污染这些症结都在政府的关注范畴,而且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坚定地要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落到实处。我想,政府自上而下的举措,着眼更多在于危急大难;而我们每个个体能够做得,从自身的行为改善开始,少制造些垃圾,也是对这清净家园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呀。如辛庄七仙女的环保事业,从去年发酵到今年的升级,引发更多的关注以及外界的协助,从星星之火慢慢就起了燎原之势。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功德事业。
年前去台湾,看到台湾从乡间小道到都市家园的洁净,就深有感触,一项工作,只要政府有决心,民众有信心,上下同心,改变就一定能够发生。把这样的思维和行动应用到我们所工作的事业组织,我们的家庭建设,社区建设中,相信没有做不成的事业。
小小善念,改变家园,改变世界。如同中国式众筹的利他思维,只要从利益更多的人出发,链接到更多的群体,慢慢的去推动,坚韧不拔的前行,世界一定为你打开美丽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