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默
江湖混沌,打拼经年,回首相望,唯纯真不可逆,时光不再,书中文字,寂静安然。
----------题记
出来社会闯荡久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或许与年岁有关,越发怀念学生时代,象牙塔里的简单与纯粹。
每天背着书包去学校,上课、写作业、考试是标配,遇到诸如特殊的节日,会有春游秋游运动会等顶配来点缀一下波澜不惊的日子,对于我们这种循规蹈矩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期盼的,但毕竟这种大型活动不可能频繁密集举行,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造枯燥无味的常规学习之外的世界?是不安于现状的我们那时最热衷的事情——————看小说!
看小说这件事情,一个人看是不起劲的,要几个要好的同学轮流看那才叫有味道,至今回想起来,都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看过几本通俗小说后便觉得此类书籍毫无营养可言,大可不必花费眼力与精力去读,因为要是仅仅为消遣的话,看电视剧仿佛更能达到放松的效果,后来我们几个人辗转阵地,开始向外国小说进攻。
依稀记得《长腿爸爸》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那个在孤儿院里的小女孩踩着拉开的抽屉像爬楼梯样地攀上了窗台向外张望,她极度想见到一直给她写信的长腿爸爸......(以致于后来的后来,当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我都会想到孤儿院里的小女孩。)
最难忘的是读《飘》,我的第一本大部头小说,那份艰难真的是让高中的我困惑不已,每次都读到郝思嘉和她的表兄弟在那棵大榕树下聊天时,我就浅尝辄止,实没有耐性读下去了,但鉴于是如此经典的名著,让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又拿《飘》来重头开始读,再次走到大榕树下止步,这样的情形发生了二次。
我真的很纳闷,米切儿花这么长的篇幅来铺垫是否是明智的;
而我也真的很奇怪,为什么每次读都要从头开始读,不肯漏掉一个字,可能经典的头衔让我敬畏,让我不敢造次,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第三次下了狠心,直接从大榕树出发,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欲罢不能地一口气读下去,随着郝思嘉的际遇感受着她的所思所想,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家人的协助下用绿色天鹅绒窗帘做了一条新裙子去见白瑞德,可以感受到她的小心思,当然也能体会到她的失望与悲伤......
读《红楼梦》的时机有点不太合理,高三的时候一头扎进去不可自拔,《红楼梦》从甄士隐、贾雨村开始,也以甄士隐、贾雨村终结,暗寓“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意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其中的况味很是耐读而沉浸其中......
后来的后来,继续上学继续读书,一本又一本的,专业的,非专业的......
学生时期是最简单的岁月,在象牙塔里的时光宁静而自由,那时候对小说的渴求总是那么强烈,总认为在书里可以阅遍人间一切情,可以经历世间一切事......
不曾想,进入社会以后,现实这本书更加生动真实,丰富多彩,但已然没有了象牙塔里的那种纯粹的追求,也失却了几分读书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