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远嫁的同学回来说,没去过东港,于是我们特地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漫步海边。
那天阳光很好,十一难得的好天气,我规划了路线,应该还算比较适合散步的。坦白说,自打海之韵广场拆迁之后,东港我也很少去,根本没啥可看的了,也没有洗海澡的地方。
这几年的城市建设,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有些有记忆的东西都拆了,新建的东西,多趋同于所谓的“国际化”,根本没有啥意义。
大连的海很美,即便城市在建设,海还是那片海。
站在木栈道上,扶着栏杆,远眺海面,海水很平静,时而有飞机飞过,时而有船经过,拖起长长的水线,过一阵子,又恢复了平静,很美很美……
有时候记忆是从海风里飘过来的,不用依从于时间。
走着走着,儿时的记忆映入眼帘,还记得当年我们一群小孩子趴在栏杆上,看水边有两个人搏斗一条近两米宽的大海蜇,真是目瞪口呆,足足看了半个小时,直到其中一个人控制住局面走了,另一个人打算把海蜇弄上岸,却发现,那海蜇正在,一点一点的逃出困顿,慢慢往深海里挪,直到游远看不见……
我们沿着海边的木栈道,缓缓地走着,左手骄阳,右手海水,还有海风带来的淡淡的咸。
栏杆外的堤坝上,有好些垂钓者,看得多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走到一个正在收线的大爷那,我们等着他的收获,很不幸,礁石挂住了饵,鱼跑了,坠子也贡献给大海了。再往前走,又有人在收线,唉有鱼上钩,有点小,垂钓小哥把钓上来的鱼,小心的从勾上卸下来,扔回了大海。这事现在发生,可少见了,在原来这可是钓鱼的规矩,感觉这小哥,应该是经常垂钓的人。突然觉得很有趣,找他聊了两句。
他说,“这个时节的大海里,已经没什么大鱼了。”
“那这之前有大鱼么?”
“有啊,夏天这么大鱼半天能钓好几条!”说着用双手给我比划了一下大小,约么半米来长。
“还有这么大的鱼?”
“大海了什么鱼都有,这阵子游走了……”
“是撒的鱼苗么?”
“不是,是大海里的鱼,野生的,每年都会来……”
原来是这样!
作别了钓鱼小哥,我们接着走,不觉间发现海味更重了,路过一点还没修木栈道的半截工程那,发现有人扎堆,这好热闹的小情绪一上来,这么也得过去看看。
原来是海碰子,刚从海里打捞出来一些海货,有海虹、海星、螃蟹什么的,无比新鲜。
虽然长在海边,但从小不爱吃海鲜,也从来没意识到,海鲜捕捞这回事,关于海碰子这名字,也是大学毕业后,有人跟我说起,我才知道的。但当时也不知道海碰子,到底是干嘛的,只知道,我回头跟家人朋友说,说我有要去做海碰子的朋友,他们纷纷摇头,说这工作太危险了,分分钟可能上不来,玩命的工作。
其实那个时候,只是知道了这个工作很困难,直到我亲眼看他们在工作,我才体会到,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我站在岸边,看着水上有人头顶带个小灯,在阳光下也会闪闪发亮,一会就扎进水里,脚在上,过一会头露出水面,也不是每次扎下去,都能有收获,就这样,在初秋的海上,一遍一遍的扎猛子。
岸上有游客,会买些刚打捞上来的海鲜,看上岸的弄海者,一身海水,问他冷不冷,海碰子说“冷啊“”,又问“那怎么办?”“能怎么办?忍着拜!”海碰子打趣地回答。引得哄堂大笑。
大连的秋天,太阳很暖风很硬,赶上有风的日子格外冷,相比海里会比岸上暖和点。游玩的我们还穿的两三层,何况他们浑身是水。
全球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在不断推行,城市的差异化越来越小,现在出去游玩,也只愿意去古镇,因为其他大多城市都差不多,出门和在家没啥区别。今天呼吸着海的味道,看着与海共舞的他们,觉得心情特别好。
十一黄金周,能够发现身边的美,远比跟着人头攒动挤着看人潮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