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姑娘和男友回乡下过年,第一顿饭后提出分手”,最早看到新闻标题跳出来,我以为是双方发生了什么争吵或出了什么奇葩事件,并没有兴趣点开看。后来w先生和我说起——大约这事也令他感慨了,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再后来,各类围绕这个事件的文章就开始刷朋友圈了。
据说网上评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觉得上海女太作太没修养,一类觉得谈对象应该门当户对,趁早分手是对人对己负责,我是个没什么是非观念的人,对于这些我常常的反应是:嗯嗯,说得对,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另一面……对于一切看似不妥当的做法,我也总愿意抱着体谅的心,比如对于上海姑娘的拍照发微博、连夜要赶回……我想她可能真的被吓到了,而且是吓到“神智暂失”,而吓到她的绝不仅仅是那顿年夜饭。
不想讲道理,只说说我这个“过来人”是如何成为“过来人”的。
2008年,一场大雪封路,w先生买的汽车票上不了车。后来先坐了车到我的老家,然后从那里再转火车,我去送他,不想他买了两张火车票硬拉了我上车。他们那个城市没有通火车,只能先坐到附近城市,到的时候是夜里十二点,我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个旅馆,没有空调,一夜的轰隆隆和凉风嗖嗖,一早起来去汽车站,坐两小时汽车到他们家县城,然后打车半个多小时到镇上,然后再转一辆四处漏风的三轮车,发动机的声音震天响,就算面对面坐着想要说句话也要大声喊才能听到,一路上如坐在机关枪的枪托上,突突突直哆嗦,等下了车,全身发麻,如蚁啮髓。
我想,那位上海姑娘此刻已经心凉了——从新闻上看我们的“人在囧途”差不多。然而这才“小试牛刀”。
那天w先生的姐姐一家三口也和我们同时到了。到的时候刚好晚饭时间。一天一夜没怎么吃的我心想着应该是有一顿美美的晚餐吧?虽然我家也在农村,也有许多年没回老家,但印象里过年的时候只要家里来客人,不管多难,母亲都会张罗一桌子菜。在我们那里,这是基本的礼仪,更别说儿子或者女儿带对象回来了,那更是要当喜事来办的。
然后,我看到一家七口人吃的晚餐:四个菜,其中两个一个是腌菜,一个是辣椒炒蛋——差不多见底了,明显是中午吃剩下的,另外两个菜没印象了,应该也不是什么硬菜。
天冷的要命,老房子四面透风,我们都只好站着吃,因为坐下更冷。更要命的是因为雪的缘故,村里停电了。我们是点着蜡烛吃的第一顿饭。米饭是用柴禾在大锅里烧出来的,有股烟火味,味道并不好,开水也是炒菜锅里烧出来的,永远有一股油烟味,并且常常能看到浮起黑色的烟灰。
后来我曾含蓄地抱怨:我们家那里过年有客人来都要做一桌子菜的。W先生沉默了一会,然后气呼呼地吼了一句:“你知道我爸妈平常两个人怎么吃的吗?只有一个菜!”我无言以对,缓了好一会,也吼了他一句:“那你还好意思说,怎么不给家里多寄点钱让他们吃好一点?!”在气度上战胜不了对方,只能在气势上了。
“吃喝”是第一关,相比“拉撒”,只能说“小case”。
我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是有心理准备的,不过还是被他家的厕所吓到了。他家养了头老母猪,生了许多小猪崽,厕所就在猪圈里,和老母猪隔开,但是小猪崽是可以到处跑的,每次一进去,小猪们就嗷嗷地凑过来,至于不小心踩到一坨软乎乎的猪屎也是有的。最惊悚的一次是蹲坑的时候突然觉得腚上一凉,第一反应是蹦起来:天哪,是蛇吗?然后就看到一只老鼠从柱子上绝尘而去。当时的感觉真的是一口老血要吐出来。
至于“睡”,习惯城里生活的姑娘多少也会感到不适吧。被子是十几斤重的棉花被,床褥下铺满了稻草,大约因为雨水多,被子和床褥有一股子发霉的味道。七点左右全村已经看不到任何光亮,能做的只有睡觉,如果说悄悄话,必须压低声音耳语,否则,全家都是能听见的。
第二天必须早早起床,因为再过一会隔壁的大伯大妈大叔大婶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大伯大妈大叔大婶七大姑八大姨的孙子孙女们就会一哄而入,卧室很快成了茶话会现场,地上到处瓜子壳果皮糖果纸屑。然后就听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当着我的面和婆婆说:xx老婆个子挺高啊,XX老婆好瘦……那时我们还未正式成亲,心里一万个别扭……不知道为什么,即便是现在结婚多年,也最最讨厌别人称呼我是xx老婆,无端地觉得粗鲁和无趣。
比“xx老婆”的称呼更无趣的是乡下的“娱乐”生活。W先生家最先进的电器是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因为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只能收到一个台,效果也基本属于雾里看花。我们结婚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彩色电视机,然而也还是没有有线电视。全村只有几户人家——大部分都已经搬到镇上,打个圈圈就走完了,不通车,不通水泥路,如果下雨基本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结婚后的头几年我每年都会陪w先生回老家过年,因为平常不方便回去,一年一次不好推脱,自己家离得近,则安排在平常回去。每次从他家回来,都毫无例外地感冒、发烧、呕吐和各种不适,回来第一件事便是去社区医院打吊瓶。每次都恨不得躺地上撒泼打滚:“下次再也不去你们家了。”等到第二年,照样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大概内心一直觉得:为这样的事情争吵甚至翻脸,有点“不像话”吧。曾听w先生说,他的某个堂哥娶了老家在江苏的堂嫂,只结婚那年去了下老家,以后的十来年再也没去过,我不知道是男方体谅的结果还是女方力争的结果,但倘若一方不肯让步,那就只能另一方让步。所谓因为爱情,那样的理由太高深我不懂,很多时候,不过是求个心安理得求个相安无事。
结婚的时候我们在杭州买了第一套房,因为两人积蓄有限,只付了三成首付买了一个四十来平米的老房子。
后来因为有了孩子,便接了老人过去一起生活,五个人住在一室一厅,两代人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差异,初为人母的各种不适和恐慌,要多不文艺就有多不文艺,要多一地鸡毛就有多一地鸡毛。中间发生了许多的不愉快,我甚至提出是否可以分开住,被先生一票否决:“这是底线。”
文艺女青年的坏处在于动不动要尊重要平等要精神对话,好处在于对于一切“斗争”和“算计”都觉得乏味无趣。
去年,我们搬进了新房,我和w先生,公公和婆婆,终于都有了一个能关上门的独立房间。似乎也没再发生什么不可接受的不愉快了。
这几年,公公婆婆一直在身边生活,老家的房子因为长期没人住也废弃了,所以我们也没再回过老家。
今年除夕夜,w先生主动给我发了个红包,写的话是:老婆,辛苦了。
昨天,老家的亲戚拍了老房子的照片发到群里,w先生指给我看,墙面已经全部刷白,底部刷上了宣传画。我们说起在那里的一些场景,竟然也有些云淡风轻的语气了。
总结一下:
我和w先生从认识到现在,一共和他回过四次家,即便有十分的委屈,相比一辈子,也是极其有限。
我们花了三年接了老人来一起生活,然后又花了四年,让一家人有了一个像样的住处,虽然很难,但是一步步在朝着好的方向。
我花了七年让先生意识到我的不易,甚至有时主动和我商量起再过几年和老人分开住,倒是我无所谓了:“你说了算。”
我们曾经因为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闹过不愉快,但终究归为习惯和各得其所。
如果说我们花了七年时间站到了和别人一样的起点上,值不值得呢?答案似乎仍让人有些踌躇。
但是于我,已无需回答。
最后想说,希望每个带自己女朋友回家的农二代们都能再细心些体谅些,毕竟,她是抱着和你过一辈子的心来的,你的习以为常在她很可能是过不去的坎儿,你的不体谅即便她可以原谅也会觉得受伤。
也希望每个跟着自己男友回乡下探亲的姑娘们,能多些坚强和若无其事,毕竟,你不必在那里过一辈子,生活里总有些苦要吃进,如果觉得实在难以下咽,至少留点体面,给彼此。
还有,无论是怎样的选择,你终将成为“过来人”,也许某个阳光晴好的日子,你和他翻看着老照片,回忆起年轻时的清苦,心里还会生起一些感动甚至淡淡的浪漫情绪呢,毕竟,我们曾勇敢无惧,毕竟,我们的青春没有被辜负。
ps:并不想追热点,只是被刷屏多了便有了印象,恰好昨天又有朋友转发了我一篇文,说的也是第一次和男友回乡下过年的经历,就顺口说了句:我是过来人,明天也写文说几句吧。
没想到写起来仍是有“牢骚”的嫌疑,以至于后面“逆袭”的篇幅只好被压缩,仓促作结。
没有忆苦思甜的“从容”,没有苦尽甘来的“升华”,只是记录一些琐碎,生活本就是赤裸裸的真相,我爱这烟火里的不羁,也爱这不堪里的日常……
晚安:)
阿夕
非典型80后,专业矫情,业余逗逼,愿做一朵奇葩,在不说话的角落,华丽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