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
有识字识句的基础阅读能力就可以进入检视阅读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整体把握全书结构,通过回答两个问题来帮助达成目的: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架构,来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检视阅读选定这本书可读,带着从整体层面了解到的全书主题,就可以进入分析阅读了。
分析阅读的要点
作为全书的重点篇章,作者把分析阅读分成三个阶段,共列出十一条规则,包括:给书分类、写摘要、列大纲、找出作者提出的问题、找关键字句、理解含义、判断问题是否解决、评论作者推断是否合理等等。这些规则为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提供了方法。
1、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出这个主题?
2、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提供了一些资讯,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也就是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说的有道理吗,以及读这本书对自己有何帮助。前两个问题也是检视阅读的内容,能够清晰、完整地回答出这四个问题才算是达到了分析阅读的目的:完整、系统地消化一本书。
下面该到最后一个层次主题阅读了,不过我打算在用过几次书中说到的方法后再来回顾这个层次的内容,先把它放下,且说说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三个体会。
写摘要是个技术活
看完一本书,总能说出一二观点,写几句感想,便把这一二当作主题,感想当作摘要,有时候认真写的和随笔写的好像也相差不多。就和英语考试时凭语感答题一样,虽然心里知道是蒙的,但结果是对的呀。在这本书中被作者戳破了这个想法,就不好意思按照以前的方式来搪塞自己了。
你可能有办法粗略地瞄一本书,就用一两个句子说出全书的重点摘要,而且还挺得体。但是你却无法真的知道到底得体在哪里。另一个比你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就可能知道得体在哪里,因而对你的说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你来说,那只能算是你猜对了,运气很好罢了。
关于如何写摘要,在检视阅读中提到的方法,包括重点阅读的序言、目录、章节标题和后记,能帮助我们写出一个初稿。在列出文章大纲,了解了书中各章节的内容后,也可以对摘要进行修订。许岑在高效学习中提到写摘要的方法,值得借鉴。
1、对照着文本写,而不是脱稿默写复述。找出文本当中的重要事实、陈述和一些观点,构成摘要内容。
2、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不是抄写和简单的选择删除。
思考是阅读的顺向工程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思考用到的方法:明确论题、结论和论据,通过辨别词语的含义、发现隐藏的假设,还原全面的论据……有了完整的论据,加以识别证据的方法,就能判断论据的真伪了,从而判断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有价值。本书说的主动阅读:写摘要、列大纲、找出作者提出的问题、判断作者说的是否有道理…相似的步骤,因为阅读是一项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作者传达的信息,主动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深入思考。
历时四个月,我算是理顺了速读和只字不差地阅读的关系。它们都是带着问题主动地阅读。在检视阅读(速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段落也需要用到只字不差的方法,在分析阅读(精读)的时候,也不会每个段落都需要只字不差地读。
速读和只字不差是用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阅读目的的方法,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逆向工程
写作的时候应该确定主旨、列提纲、写论据,呈现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给读者。阅读则是找出作者埋在文字中的主旨、结构和论据,从而得知作者的想法。
话是这么说,但实际我写文章时都是一股脑先把想说的全写下来,然后会发现全篇下来说了几个观点又不太相关,那只能选一个主要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理顺结构,删掉和主题不相关的文字。
写作的习惯各有不同,不用一定要按照确定主旨-列提纲-写论据的顺序,先写出来再按照这个要求调整也是可以的。但是呢,一般写完了就懒得改,没有章法的写作,要么写的不好,要么增删改的耗时太久,改的烦了就避重就轻地扯一扯。
发现了问题,理顺了思路,习得了方法,把这过程记录下来,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知道然后留下笔记,更重要的是回答第四个问题: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