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是感性的,可能确实。我以为我曾经感性过,我以为我会为了热情很感性,其实不过都是对目的性的机械追求罢了。
从小就活的很有目的性也没什么不好的,甚至骗过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初中毕业申请国际部的时候不得不填向往的专业。经过一番斟酌和漫长的排除法,我写下电影,并决定以后再慢慢考虑。后来我告诉每个人,我喜欢电影啊,有相关的信息和活动告诉我!
活了15年我从来都想过喜欢电影,到底为什么这么突然?是的,本身就不是我喜欢,是我需要。
高三的冬天更加确定了这一切。申请了好几所电影专业终究抵不过我从小到大看不进去故事的特性,比如福尔摩斯,多少人说读了就停不下来,可我从来看不进去。但我会被分析和事实说明类读物格外的吸引住。当然,到底是不是这样,不一定。毕竟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作品集主题是调研艺术史。
很明显我只是需要什么我就会说服自己喜欢什么。
可就是那时我觉得摄影挺好的。那一堆令很多人头疼和困惑的数字对我而言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一步一步解开门上的锁。有数字调整,画面就有变化,这些机械化的流程格外踩在我的点上。
那时候太多人告诉我导演就是要讲故事,讲出内心的故事,选择合适的方式讲出内心的故事。这也是我放弃这个专业几乎最大的原因 - 每一次听到这些,我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可我根本没有故事,我不如拍别人的故事。
所以我反复的说,我可以为了摄影背着打仗的包儿爬山涉水,封闭在我最害怕的黑暗环境中,严寒酷暑的环境下怡然自得,我都可以。这些都不如让我讲个故事,或者表达我的想法听起来那么煎熬。
没有人理解,除了我自己知道我愿意为摄影打破的所有底线就是我坚定选择它最首要的理由。
(至少初三的时候我打开了没有开灯的教室的门,被黑暗吓得直接倒在地上。可高三拍摄高对比场景的时候我第一次自愿关了身边所有的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算还是夜盲也不再真的怕黑了。)
如愿以偿走上这条路是我一直觉得极度幸运的事情。试问哪个喜欢自己专业的艺术生不觉得自己选了这条路是幸运的呢?只是我从来没想到上了大学,我曾经最难以接受的一句话成了我最常听到的一个要求 - 表达你想表达的。
的确,这说明它从未是我所想的那样。出国前我被问过学摄影以后想做什么,我说拍影楼、婚纱、写真,这些是我最喜欢的。我得到的回复一直是“那你为什么不留在国内艺考”,因为我坚信全美第一的艺术学院能让我拥有配得上这所学校的技艺。谁知来了之后,它天天只让我思考自己想说什么。到头来,创造力我本身就不想有,技巧还比不过国内。所以这学,我也不知道我上了啥。
打个比方,艺术学校是什么,是高中数学老师突然说,我们不学公式了,我们来聊聊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数字字体吧,大家来讲出为什么。每个人都一定要讲!
(如果是高中的我有了这样一节课我或许会非常开心,因为那时候的我没想过我为什么要上学。我只知道我该上学。)
自从来了纽约我就知道我绝不会甘于现状。感谢自己和周边所有人的支持,犹豫中选择了迎接挑战,从没学过作曲我便选择辅修作曲。也正是这样后来我始终说着我好喜欢写歌。可写不出来或写的不好听想一巴掌扇自己的时刻远远大于写歌有成就感的时刻。毕竟我不是喜欢写歌,我只是觉得学了这么多年音乐,我总要会点什么和我同路的人不会的吧。我总要有点除了摄影之外可以拿得出手的吧。
况且和包括摄影的万物一样,我否定一切不符合传统技巧、规则、逻辑和常理的事物。我的字典里没有视打破规矩为个性和自由。所以我的作品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被条条框框住,才算是有技巧且合规的作品。
每一次有什么瑕疵就解释为“这是真实,这是我要的,我喜欢这样”这种自我欺骗的现象早就在学校里见惯了。瑕疵的确真实,但这解释自欺欺人到离谱。
“你过曝了。”
“我就喜欢过曝诶。”
“可是这是主体,是你主要的信息所在。”
“可是我就喜欢过曝诶。”
“你说他拍的一杯酸奶是什么意思,怎么看着还像手机拍的”
作品简介:表现在封闭的自我空间内,对和本人自身有强烈联系的物品在环境中的意义
“对不起,这张闪光灯没闪,没拍到脸,我再拍几张”
“我就喜欢这个没有脸的!脸清楚的我不要,这张发我!”
(写到这里,我感受到了空前的绝望。毕竟以上的对话我几乎每几天就要面对好几次,可我再也不想面对了。)
每一次的作品,我只有一个目标:在不同的方面提升自己。写一首歌就是练习乐理,拍一组打光不一样的照片就是练习打光。以此类推。所以我的做法是写歌作业不只写歌,摄影作业从来没只拍照片,Fashion作业从来不止有Fashion。跨了学科才算作品,不跨学科的一律视为糊弄的垃圾。
毕竟,这些东西如果我已经会了且熟练了,请问我为什么要反复的做。
上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盼着考试。毕竟考试从来不会允许谁不答某道题,在底下写“我不喜欢这道题。”
毕竟考试是直观的阶段性知识点总结。但确实,因为真的没有在摄入知识点。
在干嘛呢?别人在表达,我在编造谎言,并说服别人这是我的表达。多荒谬啊,连说服时坚定的底气都是谎。
每次听到“所以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我都很想愤怒的拍桌子起身说,我没有故事。我要的是学会更多的技能,我要追上一个正常21岁成年人该有的智商。我真实的声音反复反问,你不觉得一直到毕业都只涉足专业相关的我,真的很蠢么。可我从来没说出口过。我怕明明出于自我怨恨的一句话被众人加了戏以为是在影射他们。是,他们也永远可以告诉我,我们只探究这个领域是因为热爱,喜欢。是,我不理解,但也不反驳。你称它为热爱,我称它为把我虚空的外壳,没有内在涵养的外壳,喷漆上釉装裱放进琉璃保护罩,夸夸其谈这个美丽的空壳有多值得尊敬 - 那些语言就像每一次我为我的艺术作品编的谎言一样。每一次。
有时候安慰自己,我努力追求的学位终究会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学位,我的简历上会有一个专业和两个辅修,这个本身五年的课程设置会被我四年读完,这就够了。
只是这个学位里到底包含着什么:
我四年,努力捏造的谎。
你是artist,这句话我听吐了。前两天我在如果要毕业就必须得写的artist statement里写:
我的artist statement是在说,我不是artist,我只是需要挑战。没有挑战的人生对我毫无意义。
所以才会让我的每个作品挖掘不同的领域,不论结果的好坏,我只想学习新的技能 - 作为完美主义者,我也从没觉得我哪个作品哪怕有一点点的好。
其实很多人可能会反驳我吧。我写的那首《呼唤》,其实是很大程度的自我表达。
是的,只是那首歌我把重点放在了曲式、和弦外音和乐器的平衡上。不好意思,所以你说的我还是不懂
但那确实是我喜欢的作品。因为我做到了在没有违和感的情况下加入了很多的信息。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效率。
而且,至少它的信息含量一定胜过了现在的很多广为流传的网络神曲。这点我还是可以暗自开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