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我们一行走在了去孙家沟的路上,主干道右拐后,开始了一段上坡路,带着疑惑,我问道:不是沟吗,怎么在爬坡。梅梅:一会儿就是沟了。哦,好吧。
后面的行程,我想套用《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豁然开朗。进入孙家沟必须经过一个咽喉,口袋型地貌,进去之后就开始下山,孙家沟古村就在山底,四面环山,感觉叫孙家洼更合适些[偷笑]。
村子很大,被一条小溪分成了阳坡和背坡,背坡宅院从河对岸看,仿佛建于悬崖之上。所有民居结构整齐严谨,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有致,重叠交叉,分布集中。走了一圈,果然所有的四合院院院相通,连环套成一个大院,从各家院子就能串遍大半个村,怪不得号称“山西最大的四合院”。
于是便对村子的起源有了好多猜测:避乱?逃难?或如碛口商人喜欢把内庭宅院建到山沟隐蔽处?还是这里曾经是个小国?带着疑问查看了资料,哈哈,起源很简单,明末清初,孙姓和王姓二人在此开荒定居,由于孙姓人年长就取村名为孙家沟,后来随着两家族的日渐富裕与兴旺,就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相较于李家山的荒凉,这里的河流绿树更添生机;对比于西湾村的高低错落,这里规模更加宏大。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里自然也成了抗战时期重要的敌后根据地,中央军委三局所在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