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箱子,刷着手机,装着各色APP,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是我往年暑假的常态。一直以来很享受在路上的新鲜感以及打卡的成就感。
但是当我可以在朋友圈欣赏到五湖四海的美景美食时,当那些熟悉的风景一次次在朋友圈复制的时候,我陷入了沉思。其实我所谓的自由行不也就是拿着别人的攻略,花着自己的钱,再走一趟罢了?我不过只是个按图索骥的匆匆游客。
这两年,当假期严重缩水,潇洒地转上一二十天已然成为一种奢侈,而捉襟见肘的假期让我更懂得珍惜,不愿再花着自己的钱,旅着别人的游了,开始试着停下来旅行。
七年前去过三亚,这次充当导游带着父母和小侄女踏上海南岛,当大家纷纷质疑海南太热的时候,我却拿着廉价的机票,享受着清凉的海风,悠闲地在海边漫步。父母每天带着侄女在海里泡澡,在沙滩上捉各种小虫子,我则在日出日落里徜徉。走过的是寻常的巷陌,听到的是混杂的口音,吃的是简单不过的海南粉、清补凉。记得每天午后一定会有一场暴雨,我们或在骑楼下闲逛,或在屋里听着雨声。孩子自然是不好带的,父母依然很节约,旅行让我们距离更近,虽难免有摩擦,却很快消弭。也许带父母出门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这难得的亲密时空吧!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和娜密集地看了一整天的展览,厚着脸皮惊险地蹭进了各个热门展馆。今年仅有的四天间隙,和柳姑娘一起故地重游,看展、看剧、听故事是此次上海之行的主要活动。碰上上海书展,在友谊会堂蹭了一天的讲座,见到娱乐圈、政商圈、文艺圈不同人物的新书发布会,有的应者云集,有的名流聚首,有的清净无为,个中滋味,令人感慨。当然更精彩的是听那些在上海打拼的同龄人的故事。他们有的热血,仿佛魔都处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有金子捡;他们有的恬淡,安然地做着手头的活,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其实走到哪里,生活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还有耶鲁留学生的故事,惊叹18岁少年的自律与担当时,让我看到上海教育的国际化,也看到了上海家长的焦虑,更看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走在梧桐树下,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我们一边猜测着两边小洋楼的历史和主人,一边惊讶魔都竟与如此多的老建筑相得益彰,在那些里弄里,我差点弄丢了时空。很多人,很多事永远只是活在我们的想象中,真实的生活或许都没我想象的那么美或者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