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2
作者:(日)鸟居昭美
读书人:胡蓓
今天分享的这套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看到书名,我就立刻当当下单了,主要原因就是书名。作为一个马上七周岁、本周末小学报到的女孩子的妈妈,如何培养孩子一直都是我在意,焦虑的事情。当然相信大多数妈妈也是和我一样。
女儿虎妞也从小喜欢画画。我家大概三四岁开始上过很多兴趣班,从舞蹈、故事、童声到轮滑、架子鼓,各种尝试,但唯独没有上过绘画的兴趣班。我也总觉得孩子就自己随便画吧,她只要开心就好。
但对她的大作,我和老公也经常指指点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画的女孩、公主,一直都是大头、小胳膊,超级长裙。从开始我们就强调她画的胳膊太短了,和实际不符,会让她看自己的身体比例。每次她都点头,下次照画不误……
拿到书后,就看到了封面上金波和李跃儿的联袂推荐,同时也有李跃儿的推荐序。这两位都是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认识的大咖,更进一步增加了我阅读的动力。
一、培养孩子画画误区:
1、带一两岁的幼儿去美术馆参观,让孩子欣赏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成人画,并想教授孩子绘画技巧。简笔画,是成人的画。孩子只能模仿之前承认教过的东西,而不能自由地画出用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作品了。
孩子自己的感受,被先入为主的成人所教授的绘画形式阻碍,就不能忘我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容易变成不会绘画的孩子。同时创造性和情商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2、把语言与文字过早产生联系的孩子,就会画出非常形式化的画来,作者称为“概念化的画”。这种孩子口头语言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绘画的内容不但贫乏,也不能与脑海的印象相结合。
上面画中既有非常形式化的不太理想的部分,又有非常令人感动的融入内心感受的表达。比如上面有200多个点、周围有毛的大红薯,就表现了孩子内心,那是他和伙伴一起挖出了的大红薯。
正是脑海中鲜活的、属于自己的印象,才是能够克服形式主义固定模式化表达方式的唯一契机。在课堂上,大伟老师,建议我们不要照着简笔画的书描,而是要多观察,用三种基本图形去拆解,这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图案。
3、社会的功利性
由于社会风气只重视孩子的应试能力,甚至认为幼儿园、小学设置造型游戏即美术教育是浪费时间,毫无价值。
道德是以美感为基础培养出来的。不用管教的方式,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建立”,能够培养孩子更加人性化的高尚情操。如果没有形成审美意识,道德意识的形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美丽的心灵就是道德的基础。小孩子的绘画,就是在没有任何其他利他主义行为的游戏中培养美丽的心灵。
4、手指笨拙
书中提到日本从七十年代开始出不会玩和不会劳动的孩子,后来又发现很多孩子的手灵活性底下。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还不会削铅笔、削水果等,生活自理能力非常低。对于获取精神营养的口——手指,也要尽快在幼儿期治疗这上面的“蛀牙”。
错误的姿势不仅出现在使用工具或筷子时,还出现在握笔姿势中。这种在手的功能、手指功能分化不成熟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自己也会注意到自己的手指的笨拙程度,但已经是非常难以纠正了。
笨拙的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甚至在科学工作者身上也会让情况变严峻。
二、成人画与孩子画的巨大差异:
1、学龄前儿童的画是需要倾听的
记得妞有一次画了很多公主,每个公主旁边都让我写上公主的名字,尽管那些名字稀奇古怪的。如果我理解错了,她还很生气……
幼儿思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在画画时,完全不考虑欣赏者的想法,只要是自己想画的,就完全听任自己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快速顺畅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对于孩子的画,与其说是看画,不如说是听画。要听孩子的讲解,他们是作者。
2、学龄前儿童画画不是为了兴趣
绘画对孩子来说,既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也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3、绘画是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劳动形式,与人类进化相一致的(后按照阶段讲解)
4、学龄前儿童用绘画而不是文字来表达
刚放暑假时,爷爷家来了一只小猫,虎妞非常开心,一直和它玩个不停。回来后,她无聊时,我就来了个命题画画——要求她画不同状态下的小猫。画了几天,她画了有30种,真的各有特色。
我家马上上学了,但认得字大概有20个吧,认字量是极少的。其实我一直很焦虑的,特别是看到同龄小朋友能够自己读书,更是希望妞可以自主阅读了。
但是孩子的画画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超级厉害,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她不认字,可以很快就用最简单的图表达。就像李跃儿在推荐序中说的“当他们拿到纸和笔之后,就会非常自信地画起来,这就是大师!”
5、绘画反映了儿童的人格
孩子在绘画中没有成人画家的约束、利害得失等,保持着完全的自由。他们因快乐而画画,保持着“艺术的纯粹”。因此他们的画是他们整个人格的纯真反映。
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真实的”艺术的教育“,是人类最好的教育形式。孩子画画的本质就是这种真实的表达。作者认为理解孩子的画,就是通过绘画去读懂孩子的真实的内心,通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鸣和交流,在孩子内心铭刻于建立对他人的尊重意识。
三、孩子绘画的规律:
1、发展规律
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看出绘画创造文字。如果没有获得绘画的能力,人类无法发展文字文化。孩子为了成长为真正得人,无论在身体的成长方面,还是学习掌握民族文化方面,其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出现顺序,应该与人类发展史上出现的文化发展顺序相对应。孩子首先应该获得绘画能力,再以此为基础,获得书面语言的能力(文字文化)……这才是人类发展的顺序。
看到这段,我为孩子的识字少而非常心安了……
要圆满完成培养孩子人格的任务,我们必须顺应人类能力发展的规律,按部就班、怀着仔细谨慎的态度来培养孩子,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书中也有不会画画的孩子画的画,经常会出现汉字、数字等
2、1-3岁孩子:手的能力在引导绘画能力发展
两岁前:无目的的一维涂鸦,以点点、连续圆圈的螺旋线条为主。
两岁:开始进行有意义的涂鸦,同时出现捏的动作,即用拇指和食指末端合拢 。
两岁四个月左右,孩子手的功能和眼睛的功能相结合,能够画出封闭的圆圈或是一个单独的线条。这是二维涂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时,“什么都要自己来,一定要干到底”的热情,这种热情驱使孩子在行动上产生“积极实践”和“自己做的愿望”。
两岁半后开始出现涂色,代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点。
两岁半至三岁左右是用语言赋予意义的涂鸦,三维涂鸦,是从猿到人在绘画方面的本质性飞跃。
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边画,一边考虑每一线条的意义。
三岁半后,开始用线来表征事物,意味着孩子的画发生着质的飞跃。注意:与孩子的“心理判断”无关
上图都是三岁多的孩子画的画,下图就有很明显的成人痕迹,体现不到那个年龄段孩子的感受。家长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企图用金钱去购买孩子的文化修养和接受能力。
3、4-9岁孩子:语言能力引导绘画能力发展
4岁儿童:凭印象画画。是根据语言词汇所产生的
5岁的孩子: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看了就明白的画,表达方式仍然是并列表达。绘画是价值的体现。
6岁左右,开始出现基底线。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在基底线分隔出上下左右的二维平面空间中罗列出来。
以基底线为基础,系列化地表现出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系列化的表现,通常也会反映出产生变化的主体。
7岁儿童: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
能够表现有进深的三维空间表达方式。之前一直用来表现世界的基底线,逐渐被地平线或水平线代替,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对三维空间有所认识的孩子,在画人物时通常会从正面、侧面、后面画出直立不动的人物,就像是照片。
8岁儿童:逐步画出让人“一看就懂的画”。所以孩子在反映内心问题时,不再仅仅依靠口头语言,而是逐渐发展到能用书面语言表达的阶段。
9岁儿童:迈向成人阶段第一步 。开始追求彻头彻尾的真实,按照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绘画,即作者称之为“九至十岁的视觉写实主义” 。
九岁是儿童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要培养能够发现问题、科学捕捉观察事物的眼睛。
以上就是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觉得第二本就是1的升级版,所以主要介绍第二本了。整体的感觉。作者除了是一位画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很透,才会在“全民焦虑”的国情下,提出不要提前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培养。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共鸣,当然对一些画的解释,我还不太理解。
但是在第二本提高版中,所有孩子的画都是黑白的,这是本书最大的失败吧,有时都感觉是盗版的。
作者说:“妈妈们改变了,孩子就会发生改变。而孩子们的改变,才能引起我们的社会的变革。”
如果妈妈们能够运用“听画”的方式发展孩子的绘画能力,孩子的绘画作品就会充满了艺术性和故事性。孩子的表达技巧就充满了孩子式的明快。如果获得了老师的协助,就能更快地迎来孩子在绘画方面的开花期。
最后友情提醒:在孩子的涂鸦或绘画作品上,用铅笔注明绘画日期及绘画内容,这对于再也无法重返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