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六月,邾人入鄅。
秋,葬曹平公。
冬,许迁于白羽。
【传】
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竈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译文
【经】
十八年春季,周历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季五月壬午日,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发生火灾。
六月,邾国入侵鄅国。
秋季,安葬曹平公。
冬季,许国迁都至白羽。
【传】
十八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二月十五日,周朝的毛得杀死毛伯过,取代了他。苌弘说:“毛得必然逃亡。这一天正好是昆吾恶贯满盈的日子,这是由于骄横的缘故。而毛得在天子的都城以骄横成事,不逃亡,还等待什么?”
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季五月,大火星开始在黄昏出现。初七日,刮风。梓慎说:“这就叫做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以后,恐怕要发生火灾吧!”初九日,风刮得很大。十四日,风刮得更大。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火灾。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库房远望,说:“这是在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几天以后,四国都来报告火灾。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人请求采纳他的意见,子产不同意。子太叔说:“宝物是用来保护百姓的。如果有了火灾,国家差不多会灭亡。可以挽救灭亡,您爱惜它干什么?”子产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的话多了,难道不会偶尔也说中的?”于是就不给。后来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毛家应当是周王室下属的贵族吧!家族内乱争位本来是常见的事,苌弘因为发生的日子是乙卯日,和夏伯昆吾死的日子相同,就断定对方必定逃亡,多少有点武断了,要知道历史上的今天发生过多少不同的事?何况干支纪日六十天就重复一轮,而且夏朝的事件经历这么久也不能准确考定了吧?不过以骄横奢侈的品性来说可能也是早晚的事,毕竟后人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预言的四国大火开始了,观察风向就可以提前七天准确预言火灾的日期,真是太神奇了。看看梓慎的动作,爬上高处望气就可以准确判定火灾发生地点宋卫陈郑四国,大有高人风范,反正不是鲁国火灾可以装逼。这火灾的预见太神准了,准怪现代有人认为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跨国纵火案。
郑国裨灶去年准确预见的这次火灾,当时要求宝物祭神祈求免灾,子产拒绝了。这次顶着预言大师的光环再次讨要宝物,不然郑国还会遭遇火灾。子产再次拒绝,他坚定认为天象和人事没有必然联系,所谓预言家不过是多说一些话,又碰巧和事实的发展吻合而已。果然,郑国没有连续发生火灾,子产破除了预言家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