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baby
“江湖传闻,有个津津乐道”
...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 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猛然间红遍大江南北。
跟着这些热帖的,却是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中的孩子们。
“优秀的孩子们啊。请不要让我妈认识你们!”
“我生活中最近也有这种生物!人家月薪×××元、工作×××好,出国旅游还是公费!我妈天天叨叨以上几句。”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总是那么完美,他们拥有所有你没有的优点,最关键的是,在你备受父母批评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出现,种种的“优点”让你讨厌他们的同时外加鄙视自己。
我们经常说别人的孩子,最初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知耻而后勇,但是真实的效果往往是别人的孩子让自己孩子认识到不足,但是不敢前进了。
“别人家的孩子”折射出了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问题。
我总是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家长,
他们对孩子的评价要么缺斤少两,
要么一两却能称出一斤——处处高估孩子,盲目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其实,和普通的秤不同,父母心中的秤时刻都应该调校, 最重要的是不要时刻问“我的孩子真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吗”。
鉴于此,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
而不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引入咱们家呢?
一
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都不同。
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在学校中无论开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也许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性,所以家长们就不要再给孩子雪上加霜了。
当自己最爱的人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能会受到永久的伤害。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将其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
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
而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
二
赞美孩子不是越多越好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孩子确实需要适度的肯定,但需要注意度。
一方面是语言,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扬。比如对低幼和害羞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则可以用平和些的语气,随和的情感反馈更令孩子感激成人的赞扬;
对好表现的孩子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他调节情绪。
另一方面是语态适度:
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奖的效果;
而对大龄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
表扬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爱和欣赏,使孩子受到鼓舞不断进步,并且悦纳自己。
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应该蹲下来观察孩子,在同一个平面上看问题,发现他独特的能力和性格,给予适度的表扬和肯定,
对于孩子来说,一句赞美,一句肯定,孩子就会进步。
三
孩子需要真实的表扬
真实的表扬意味着表扬孩子要有针对性、指向性,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避免空泛、虚伪的话语。
智慧的家长会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行为作出真实的评价,结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进行表扬,例如“你这次确实比上次做得更好了”。
而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要避免使用“鼓励弱项的言语”,
譬如“平常不爱说话的冬冬今天也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最爱说话的敏敏今天也能做个安静的小听众了”。
看似表扬,其实会让孩子感到很恼火。
对于孩子来说,终身受益或者最重要的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友谊。
无论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经常跟他们进行感情交流,
让孩子信任父母、尊重老师。
四
“大题小作”
作为父母,我们渴望有一份温馨的亲子关系,但有时候看到孩子有一些小的坏习惯,心里总是有一些疙瘩,好习惯没养成,何以成大事呢?
针对“不会的字要让孩子查字典吗”这项调查,很多妈妈有不同的看法。
核心的意思是:
让孩子学会查字典固然是重要的,但要求每一个不会都查字典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写,也可以借助百度和手机拼音查找。
但其中有一个妈妈这样说:
“查字典是一个好习惯,遇事不求人,培养自助。小事不养成好习惯,遇到大事怎么办?”
关于查字典的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这边就不深入研究。
但是妈妈提到的“小事不养成好习惯,遇到大事怎么办”的观点是值得加以研究的。
这是一个常见的习惯性思维,很多妈妈“纠结执着”于小事,在小事上严格要求,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
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妈妈们不惜发火、打骂孩子,甚至付出了破坏亲子关系的代价。
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
比如我建议当孩子不会写字时,可以直接告诉他怎么写,以减少作业的难度和负担。
有人说这会影响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妈妈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去帮孩子。
比如当孩子能力还差得很多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写作文、解决难题,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常常觉得困难而不爱写作文,不爱学习。
有位妈妈专门和我探讨过:
“生活上不认真,那么学习、工作怎么可能认真?”
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甚至还有些无厘头。
比如爱因斯坦,是以生活上的不拘小节闻名的,他不修边幅,甚至邋里邋遢,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工作上的严谨啊。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是放大联系,夸大了事情的影响就不好了。
这件事情反映中国典型的思维模式,可能是受到中国古典著名的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关。
总觉得小事情都做不好,大事就更别指望了。
五
“管住自己”的对话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一个问题,孩子有个阶段自制力很弱,管不住自己。
比如上网、写作业先玩等等,家长碰到这个问题时很头痛,不知该怎么处理。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自己也没有很好地管好自己。
既然家长自己都管不好自己,你凭什么要求一个未成年人自己管好自己?
你这不是过分要求吗?
那孩子不管好自己该怎么办?
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经常教训和批评是无效的,需要正向推动。
对于很多孩子,在你真的有智慧、有勇气信任他的时候,他可能会做到你想不到的事。
六
“乖”和“try”
你的孩子包括你自己在上小学之前,“乖”这个字能听到上万遍。
事实上,我们想想,你的孩子真的很乖,不见得是好事。
如果你的孩子再夸张点,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很乖,出去以后也会很乖,很听别人的话。
“乖”在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是东方文化的独有特色。
那么西方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是“Try”(试一试)。
遇到事情,不告诉你,让你试一试。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从小跟他说“乖”,另一个孩子一直说“try”,长大后谁有出息?
绝对是不断听到“try”的小孩。
放眼于孩子的培养来说,我们要学会高度尊重。
不要要求他去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而是选择让他多去试一试。
/End.
文章摘自——范津导师家庭教育系列书籍之《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
作者简介
有北美移民经历,专注心理学研究十年以上,心理治疗技术涉及家族系统排列、NLP、完形、萨提亚、催眠、精神分析等,结合东方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范津导师作为一名卓越的训练师,怀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庭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全国主持过数百场父母成长系列训练及青少年心态素质系列训练。帮助过千万家庭的成长幸福。
范津导师,多年致力于为中国人的幸福做贡献,让青少年的生命更有意义。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