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向罗素·艾柯夫教授借用“社会系统”模型,看透“集体”。这一讲,我们向库尔特·勒温教授借用“群体动力学”模型,看透“群体”。和集体相比,群体是更小的一撮人,没有集体那样有组织性,而且身份构成、出现场合,都具有随机流动性。
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真是这样吗?恰恰相反。三个诸葛亮一旦组成“群体”,可能还抵不上一个臭皮匠。
某管理顾问参加过一个公司的内部会议。情况是这样的:这个公司盈利状况越来越差,管理团队束手无策,于是请了这个顾问前来把脉。
这个顾问从旁听他们的会议开始介入。他发现,公司所有管理团队,都对一个重金投入的新项目,表现出激动的信心,和兴奋的期待。
于是,他分别向CEO、分管副总裁、项目负责人了解这个项目。他以为会听到激动人心的计划,但却听到了下面这些反馈:
CEO:这个项目会带来流动资金压力,危及公司生存;
副总裁:这个项目有些纸上谈兵,不具备实施可行性;
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技术,目前无法实现。
这位的顾问第一反应是:既然不看好,那为什么不在会上说呢?于是追问下去。
CEO:分管副总裁很看好,我怕打击他的积极性;
副总裁:这件事CEO亲自挂帅,我尊重他的判断;
项目负责人:老板们孤注一掷,我只能勇往直前。
没有一个人看好,但也没有人指出。你以为自己会大胆说出皇帝没穿衣裳,但却有股力量把你往回拉,往回拉。
“有股力量把你往回拉”,已经学习了15讲《商业洞察力》的你,能不能半秒就洞察本质?有没有四个字,立刻闪现在你脑海里?那是什么?
没错。“调节回路”。
这三位高管“表达不同”的冲动,一定引起了某个“变量”的增强;而这个变量越强,就越减弱“表达不同”的冲动,把大家“调节”回表面的和谐一致。
这个起到调节作用的“变量”是什么?
斯坦福大学的所罗门·阿希(Solomon Eliot Asch)教授,用著名的“线段实验”找到了这个变量:群体压力。
阿希教授让7位受试者坐在一起,先看一根标准线段X,再看3根长短不同的线段A、B、C,然后请他们依次回答:A、B、C中哪一根,和X的长度是一样的。
这还用测吗?当然是C啊!
别急。精彩的部分在后面。其实,这7位受试者中,前6位都是阿希的助手。他们会故意给出错误答案,比如都选B,然后看第7位,也就是唯一真正的受试者,能否回答正确。
结果怎样?
结果是,如果受试者单独接受测试,错误率平均低于1%。因为实在太简单。但如果受试者在阿希的6位助手们之后回答,错误率从不到1%,上升到37%。
这就是:群体压力。
什么是群体?超过三人,就叫群体。群体,是一种没集体正式、比个体复杂的自发组织。比如公司管理层、羽毛球俱乐部,或者今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
那什么是群体压力?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群体抵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主动放弃观点,接受群体意见,这就是群体压力。
除了阿希的线段实验,还有谢里夫的灯光实验、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等等,有兴趣你可以去搜索一下,这些实验不断证实了“群体压力”这个变量的存在和作用,让我们终于合上了“表达不同,增强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反过来压制表达不同”这条调节回路。
戴上洞察力眼镜,看透人心,不仅要看透个体之心,更要看透个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之心。个体时,每个人都正确;群体时,就走向错误。群体压力调节回路,让这家公司的三个诸葛亮,还抵不上一个臭皮匠。
你也别笑他们。我们就一定做得更好吗?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在上周的例会上说过:“我同意前面每个人的观点”,“嗯,我觉得都挺好啊”,或者“也行”?群体压力,就在你的身边。
那么,CEO如何识别团队正处于群体压力下,并破解其带来的“集思反而不广益”呢?
识别很简单。只要你发现,最近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的速度特别快,就知道群体压力,已经在你的公司里扎根了。
那怎么破解呢?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对此做了深刻研究,并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群体动力学。
既然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条“表达不同,增强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压制表达不同”的调节回路。那么,切断这条调节回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怎么做?群体动力学里有不少工具。今天,我给你介绍最重要的三种:
第一,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下次开会,你可以对Jack说:“Jack,今天的会议,你负责做魔鬼代言人。”
魔鬼代言人,就是故意唱反调的人。被领导安排“故意”而不是自己“有意”唱反调,Jack没有了“群体压力”。
故意唱的反调,有用吗?有用。就算这些反调,不着调。
后来很多人重复了阿希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的6位助手中,只要有一位提供了不同答案(即使错误),受试者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都会大增。37%的犯错率,显著降低。
第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我们得到的同学,对“头脑风暴”一定再熟悉不过了。我在《5分钟商学院·基础》的工具篇,专门介绍过它的流程。
可是,为什么头脑风暴能够切断群体压力调节回路?
因为头脑风暴的核心技术是:1)重量而不重质;2)提出而不反驳。
“大量不准反驳的想法”,这个设计,让每个人都“必须”发表不同观点,而不用担心受到群体压力的打击。
第三,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名义群体法的流程是:
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先独立写下自己的观点;
然后把观点交给群体,并逐一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
然后开始讨论;
最后,每个成员独立把各种想法排序,得分最高者作为群体决策。
“先写观点,而不是先讨论”是关键,因为这样,成员就无法迫于群体压力,在讨论时放弃自己的观点。讨论依然必要,但没有一个观点被放弃。
要点总结
什么是群体?超过三人,就叫群体。群体,是一种没集体正式、比个体复杂的自发组织。比如公司管理层、羽毛球俱乐部,或者今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
那什么是群体压力?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群体抵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主动放弃观点,接受群体意见,这就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其实是触发了“表达不同,增强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反过来压制表达不同”这条调节回路。导致的后果是,三个诸葛亮,可能还抵不上一个臭皮匠。
那怎么办?
你可以用“群体动力学”技术,比如:
魔鬼代言人;
头脑风暴;
名义群体法。
切断群体压力调节回路,释放每个人的独立想法和创造力。
好的,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继续从集体、群体,下沉到个体。
今天给你留的思考题是,你听说过“带节奏”这个词吗?你觉得舆论的节奏,真的会被“带”走吗?为什么?怎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