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圈风起云涌地转起了批评滴滴出行的文章。
文章的观点主要是怀念以前没有滴滴的日子,上海的出租车多美好。批判现在滴滴的加价体制扰乱了市场,让司机不加价不肯走。并且提到年纪大的人在滴滴面前手足无措,并呼吁其他公司联合起来推出app灭了滴滴。
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并转发,我朋友圈里好多人都转了,看得出很多人对滴滴有怨气。
这几周我经常到北京出差,都是用滴滴,很明显的感觉也是车价比以前贵好多。我心中也有不满,因为之前打车大战正酣,那个时候坐车真的好便宜。现在有了落差了自然不满。
危机出现后,滴滴很快速地反应了,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取消掉加价机制。这让我想到了,在当年腾讯的3Q大战之后,马化腾的内部邮件里提到“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滴滴这件事情的热点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但我还是想静下心思考下什么是对的。
原来人们说的老人用不了滴滴,所以滴滴是坏的这种逻辑,我只是想说真正的解决方法是让老人学会用滴滴。至于说以前没有滴滴的日子上海的出租多么好,我只想说这是怀念过去美好岁月的个人感受,反正上海的出租服务是挺好,但也有服务不好的很多地方,过去出租车强奸抢劫的事也有。
我这里还是想重点说一下关于加价的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把这种不满推给滴滴。我们很多人都需要有一些经济学的思维,这样能够更加心平气和的看待一些问题。前段时间我读《经济学思维》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道理是,真正与乘客在打车上进行竞争的是别的乘客,而非司机,更不是平台。
因为加价,现在人们实际的打车价格上升了,但这不是平台的错,也不是司机的错,因为专车和出租车的司机群体都是分散的,不存在大家一起等待乘客加价的可能,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一方面是没有了资本补贴,另一方面是供给的下降导致了出行的价格上升了。
没有资本补贴,是因为打车大战结束了。而供给减少,是前段时间各地地方政府出台了专车管理办法,限定了供给,价格自然上升。
没有了资本补贴,以前羊毛党撸惯羊毛,突然没了。供给减少,价格自然也上升了,就像通货膨胀了,酱油厂把价格调高了,你痛骂人家超市,算什么事呢。
有的人也提出了,认为出租车和专车等,都是城市的公共物品,所以不应该放开价格管制更不应该加价。这种观点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出租车和专车并不是公共物品,因为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的特点。非竞争性的意思就是多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人的使用。比如说烟花是公共物品,多一个人的观看是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观看,或者说这种影响是微乎极微的。
地铁也算是公共物品,多一个人的使用对另一个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当然极端情况下,这种影响也是有的,所以如果将地铁定价免费或者很低,会有什么后果,广州地铁已经给了我们教训。把出租和专车这种出行方式打着民生的旗号视为公共物品加以价格管制,一定会引起供需失衡。
后来,也有一个朋友和我在讨论中提到了既然允许加价是否也应该允许减价。一开始我也赞同这种很市场化的想法。但是事后我想到了交易成本问题,如果允许完全的价格浮动的确可以达到最优结果。但我们也要考虑到交易成本问题,如果价格完全浮动,那么会有大量的无效报价,这会浪费了用户和司机的时间。
现在滴滴迫于认同的问题将要取消加价机制,看上去像是用户的胜利,但是这改变不了车少但需求多的现实,现在不许加价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峰时刻人们仍然打不到车的现实不会改变,甚至还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