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被接纳

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接纳孩子的行为吗?真的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是不是熊孩子惹我们生气,我们看他哪儿都不顺眼,或者他做什么我们都觉得看不惯,这种都是不接纳孩子的表现,只不过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没有察觉。

怎么样才能做到接纳孩子,我总结了有四点。

第一 不对孩子的结果进行评判。

是不是因为孩子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我们就会批评说教。

一定要放下对结果和分数的要求。好与坏都是他努力得到的结果,我们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他的行为,而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结果。

因为成功跟失败我们无法定义,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甚至有的父母气急败坏,会从孩子的结果来定义孩子的人格:你因为成绩不好,你就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你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负面的定义,会让孩子内疚自责,最后慢慢变的“标签化”,会简单的相信父母的话,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

第二 不要因为孩子在某个阶段的行为、做法,对孩子失去信心。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是不是都有那么一段“不可理喻”的时间

掏鸟窝,爬水沟,偷钱,撒谎……甚至有的上课翻墙逃课,但最后呢,我们也没有变成坏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的,我们能想明白吗?

这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心引发的,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这样孩子才能长知识、长见识。

一旦父母横加干涉,对他的某个行为、做法失去信心,会让孩子无助、无力。

第三 允许孩子有一些,非原则性的坏习惯和坏行为。

父母做事经常强调原则,经常强调这个事怎么做,但是孩子就没有做到,这种挑毛病的做法叫“非原则型”。

非原则性往往表现为父母过度的挑剔孩子,眼里揉不下沙子,看不惯孩子的任何坏习惯、行为,反而对孩子不接纳,从而排斥。

第四  对孩子的坏习惯,坏行为不要立刻作出反应,要延迟反应。

为什么要做到延迟反应呢?

延迟反应是给双方一定的时间做反思,做反省。给孩子留时间,让他自己想想错在哪儿,或者他的行为有哪些后果,会有哪些伤害。

给自己一点时间让我们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这个行为,我要怎么样正确的引导,怎么样让他意识到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教会孩子从这种“坏行为”当中走出来,而且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和善坚定的态度让孩子能够接受。

第五 不要说威胁、恐吓孩子的话。

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把你怎么怎么样。

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让你看电视,我就不让你睡觉;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让警察来把你抓走;你再不好好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人……

这种声音,只会给孩子造成恐慌,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吓唬过度的话,有可能睡觉也会做噩梦。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接纳自己是排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