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阳光明媚,大家放松心情,释放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但是很多父母没有闲着,他们利用这个短短的假期,来到了早教或者学前教育机构里,或是陪孩子上课,或是前来咨询课程,忙的不亦乐乎。
面对市场上繁杂的育儿信息,思虑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多的家长则是被生活压力和对孩子成长的焦虑夹在一起,每天都压力重重。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父母,刚刚添了二宝,一下子生活变得手忙脚乱起来。回想当年养育老大的经验,觉得脑袋空空如也~~什么都忘了,一样需要从头学习。但重新实践一遍的过程,也让我有机会做的更好。于是,我开始搜罗了不少经典的育儿书籍。有一本刚出版不久的书:《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豆瓣评分8.4分。决定买这本书的原因是,Uer好友徐珺泽(本书的作者之一),还有Dr.魏!
这本书是爱贝睿学堂知名育儿专家合著的一本专注于养育聪明孩子的指导书。作者之一是Dr.魏,说到他就要说到“最强大脑”。说到“最强大脑”里的选手,你会怎么形容呢?对了,聪明!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那么在你的理解中,聪明是什么呢?“记忆力好”、“智商高”、“机灵呗”。
这些聪明的概念,一部分出自个人经验,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对于聪明的普遍认知。那么科学家认为的聪明是什么呢?有哪些误区呢?常见误区就是聪明就是智商高。书中根据研究给出一个聪明的公式,其中反省智力是一个放大器,可以统筹调配前面两个智力资源,简单说就是你的自我管理能力、做事的思维方法以及积极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你的“聪明”程度,天赋反而是其次的。
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说,孩子小的时候,还没反省智力啊,如何来培养呢?经过研究,孩子反省智力的成长和心理成熟度有较大的关联,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心理控制,不能认识完整的自我,那么他的反省智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一个家长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意识,感觉是为孩子考虑,但是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控制!
《聪明养育》:心理控制是指通过操控孩子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激发起孩子的内疚心理;对孩子有条件的爱;否认感受。
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说:“小朋友不让我上班,拉住我的衣服不放。我就说:你再闹,我就不给你买玩具!她就哭了,慢慢松手了。”
这时候,孩子在想:妈妈我喜欢你才不让你走,你怎么不理解啊!还要抢我的玩具~~~
所以,为了避免心理控制的毛病重犯,我们可以反思:我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动机和理由是什么?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接纳尊重孩子的情绪,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
如果情境重现,这位妈妈会说:“乖,妈妈知道你不舍得我去上班,但是不上班,就没钱给你买玩具啊”
当你能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行为之后,你和孩子之间就会建立起亲密的亲子联结。
《聪明养育》: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良好的亲子联结。我的秘籍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可以把它们看作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自己决定;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含义:
第1个场景:
孩子放学回家,立刻走进自己的房间,把门一关。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了呢?你觉得不安、焦虑和紧张,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1、敲门: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了?妈妈好着急啊?开开门让我进去;
2、等待十分钟,敲敲门说:马上吃饭了,等你出来啦!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我们聊聊啊。
如果你是孩子,哪个说法让你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更有归属感呢。
(无疑是第二种吧)
第2个场景:
你带孩子来朋友家做客,孩子发现那里有新买的玩具,于是和朋友家的哥哥玩得很嗨。天色已晚,但孩子还不想走,你会怎么说呢?
1、“8点了,不要再玩汽车了,我们要回家了”(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如何反应?)
2、“8点了,我们5分钟后离开。你是在这里玩汽车呢还是回家妈妈给你讲故事呢?”(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如何反应?)
我们说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来满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
第3个场景:
我自己的一个例子:从小学开始,我们经常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也让他帮助我们分担一些家务活。比如:这次我们决定让他承担每天倒垃圾的“重任”。
我说:每天家里的这些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会怎么样呢?
孩子皱眉说:嗯,会推起来成小山,然后腐败发臭,生虫。。好恶心
我说:好严重的后果!看来这件事情很重要啊,家里还有谁可以去把这些垃圾清除呢?(笑眯眯的看着孩子)
孩子说:我啊,我可以的,每天晚上我去。
从此,孩子负责把家里的垃圾倒到外面的大垃圾桶里,乐此不疲。因为他觉得有胜任感,他也可以做很重要的事。我们也会在年底,把孩子评个家庭劳动明星,给予奖励。
美国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认为:如果上述三种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如果上述三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问题行为会得到改善,并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并且感受到较高的幸福感。
对于家长来说,我们通过了解这样3种基本需求,就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教养地图。
在养育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扰就可以想一想这幅地图,想一想出现这种问题,是不是因为其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自暴自弃的孩子往往缺少胜任感,大孩子对弟妹的嫉妒,原因是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觉得被父母忽视了。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就改善了。
比如有这样的场景:1个小男孩在家里不停的跑着,就是不肯停下来,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一位爸爸给出的答案:
1、跑得好快,干脆我们出去跑吧!
2、跑得这么快这么久,你怎么做到的,跟爸爸说说。
3、好,跑到楼下帮爸爸去拿报纸吧!
4、你打算继续跑5圈还是跑10圈?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哇!给了孩子这么多自由,我怎么严格管教呢?管教就是要严厉呢,如果充分接纳就没办法管孩子了!好,正面管教呢其实包含了:增进亲子联结和设定界限培养孩子自律两个方面,其中良好的亲子联结是养育的基础,关系越好,也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因为只有孩子信任你,你的养育方法才有着力点。特别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促使他们改变的最大动力,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
你的亲子联结程度如何呢?我们用两到题来判别:
1,你知道他最近遇到什么让他难过、感到受伤的事情吗?
2,你知道孩子在班上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分别是谁吗?你知道他最喜欢的图书是那一本吗?他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看你是否和孩子只是表面上的关系,孩子是否信赖你,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很近。第二个问题是看你是否经常陪伴孩子和他沟通,是否熟悉孩子的生活。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大致判断你的亲子程度。不过,亲子联结的程度不仅如此,更关注你们相互之间的内心感觉。回答不好的家长也不用太着急,我们看一下增进亲子联结的具体方法。
《聪明养育》:除了鼓励亲子间的肢体接触(如拥抱),美国儿童神经心理学家休斯还建议家长使用一下四种方式来增进亲子联结。
一,共情:学会与孩子感同身受;
二,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解决问题;
三,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四,好奇:愿意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个视频:https://m.v.qq.com/play.html?vid=c0304kky7s9&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 说的是一名哈佛大学教授做的一个亲子互动实验:静止脸实验。我们看到在良好的亲子互动中,交流是双向的,同频的,包含说的内容,情绪的的强度和时间的同步,同时当双方之间的情感受损时,平时良好的亲子联结的基础,也有利于修复尽快完成。
所以生活中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回应,你的关注是孩子每时每刻得到小确幸,会滋养着你们的亲子关系。我们看到上述的四种方式都源于对孩子的关注和良好的回应。
一、共情:你体会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会用什么样的表达去回应呢?你注意到自己的言语,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节奏。眼神接触、手势了吗?
二、游戏:提供了一种愉快轻松的安全氛围,让孩子感到好玩有趣,因此也容易接受父母的观点,体验改变的乐趣。同时这种玩中学的形式,也大大增加了学习的效果。
三、接纳的理念,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无条件养育”:.先接纳再推动孩子的改变。
四、好奇:就是不评判,开放的,愿意了解孩子的正式想法和感受。这里的重点是:家长应该承认对孩子世界的未知,要做一名好奇的探索者,有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倾听、倾听、倾听。
比如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游乐场,弄丢了自己心爱的洋娃娃。当她难过的跑来告诉你时,你会如何回应呢?
1、蹲下身来轻声的问:“哦,怎么了?跟爸爸说说……这样啊,想想能有什么办法去找回来呢?”
2、“是不是觉得有点害怕?嗯,看起来是挺吓人的,想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3、告诉她洋娃娃不会丢的,它会有一个新家,有一个和她一样喜欢它的新主人。告诉孩子她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洋娃娃。
良好的亲子联结,是养育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部分,它会让孩子产生归属感,敢于在新世界中的探索,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会更愿意去改善自己。接纳孩子,增进亲子联结,然后设定界限,进行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律,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合上书,一句话一直萦绕在脑中:“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见自己。”
晚安,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