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整理资料,包括电脑上的电子资料以及书架上的纸质资料,发现很多书我基本都白读了,细细算下来,一年读过的书也算是不少了,为了凸显这个,我还曾经在自己的应聘简历上最显眼的位置写上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以显示自己的好学。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说过去所读的书都没用,但不免感到遗憾,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收获却并不能成正比,我想这跟我的阅读习惯与学习方法有着很重大的关系,我发现一直以来我的读书习惯是这样的:从头到尾地进行阅读,不管那些内容对我有没有用,然后看到一些好的句子就进行划线或者摘抄,告诉自己说等阅读完全书再去翻看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而去践行,然而,我却基本不会再去翻看我之前做的笔记,因为等这本书阅读完,我就会急着去看下一本,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此流行的原因了。
很多时候贪多会误了自己很多事,以当今书籍出版的速度来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穷尽所有书籍的,别说所有书籍了,哪怕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都是没办法完全穷尽的,据统计,仅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8431种(初版255890种,重版、重印192541种)我们看书除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应该是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气质,但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然后不去做践行的阅读与学习都是耍流氓。
所以我认为,今后读书再不可盲目的追求数量的多寡,而是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精选好书,前文已经提到了,一个人想要穷尽所有的书籍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读烂书绝对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必须精选好书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二是读完一本书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我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针对我该做的事情,我该如何着手呢?这也是从“彪悍一只猫”那边学到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做了以后,自己的读书效率和效益才能够有所保障,否则的话读了跟没读过不会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如果非要说有差别的话,那就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之前也提到过,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花费在一些不值得看的书上面,那么相应的我们花在精品书上的注意力必然会减少,进而想要取得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时候“less is more”这句话是正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进行及时的消化,一点一点的吸收,而不是贪多求全,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反而有时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消化不良,最终啥也得不到,谨以此文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