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期间,我有点不太正常,看到圈内已婚人士,空窗期尚浅人士,喜欢撩人又毫无诚意存在的人士,三五不时的表达自己空虚寂寞冷的贴,我就想怼。
这朋友圈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精分的过程中,我也在审视这行为的why和how。
先说how,我一直在练习修心,修忍。若是开口了,或者动这个念了,都代表我失败了。
于是,一段精分之旅开始了,一边脑补怼的过程,或者怼完了,悄咪咪的删掉;一边观察——why
怼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核心在于“我”,也是个我执的过程。修行就是为了把“我执”给去了。
怼的过程很痛快,但是本质上说,蛮幼稚的。
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的好分辨,有的却很难,你说的好有道理,我不认同却也无法反驳……
套用一句话来形容:世界上本没有对错,某个概念,认同的人多了,就有了对和错。
所以才会有圈子存在,因为同一个圈子的人总有某些个想法是高度同频的。圈子的规模大,同一概念认同的人越多,就成了标准,这算不算角色化?
这样的认同是基于什么来定呢?我想,大概是精神资源,而且很大程度来自延续自上一代的思维定势,加上后天累积的精神资粮。梁宁给ta取名:存在感&资源层
举例来说,谁都知道偷东西是错误的,其实惯偷也知道,只是主动行窃的人,认为不劳而获更为舒适或者是,让别人不愉快就很舒服,于是ta服从了让自己舒适的原则。
那么公器私用算不算偷?例如用公司打印机打印自己的东西,用公司座机打私人电话(这个现象在很多年前很普遍,甚至被写入规章制度,严令禁止)公厕的卷纸拼命抽取,共享的单车加把锁,公车的椅子拼命抢等等。
有的圈认为:公家的不用白不用。有的圈认为:我是临时占有,会还,不算偷。有的圈认为:只要不是自己的,不问自取,给他人制造障碍都等同偷。有的圈认为:你这么圣母,怎么不去拯救世界。
握草,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力反驳
前面提到的:服从让自己舒适的原则,都是要师有名,才能心安理得继续下去。跑题了。
既然没有对和错,只是不同人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做的不同选择,我又有什么好不爽的?
继续观察自己情绪后,发现了我这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我几年前也是和他们一样的观念,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老朋友的话来说:你是用苦喂大的吧?跟你比,我们都不够苦啊!
同样这句话也放大了我的心安理得:呀,我这么苦,我抱怨抱怨有什么不可以?你们都不懂。
如今回头看:真忒么二了……羞愧的想掐死了。和真正苦的人比,我算幸运了,有这么好不满足的?
所以我真正怼的是过去的自己。而如同镜子般反射我的人,被迁怒了。
找到了我羞恼的一面,还并不是全部。还有“傲慢”的一面。经历过执苦到放下,我有这个底气来说:那都不是事。这助长了我嫌弃他人幼稚的心态,以及我没耐心的事实。
能不能看明白是靠自己去悟,时机成熟了,自然就悟到了。
第三点原因,我的几个朋友,向我诉苦,我也诚挚开导过,以我为鉴,劝君醒悟。都是无果的,一边在说苦,一边在继续错。我气啊!同志们。也算是被迁怒吧。
如今我很少劝人了,偶尔点上两句,回我一句:你不懂。我笑笑就算了。
综上所述,我就是迁怒罢了……
还得继续精分下去,追求无我的路上,持续装逼着。
下次想写关于撩的事,“撩的本质是什么”
写在最后
有文章说:基因导致的XXXX
其实我不认同。佛教理论里,躯体是个载体,就是个容器,在轮回的阿赖耶识承载了所有的业和善。不是因为基因和角色决定了一个人会怎么选,而是本身就是有这个习气有这个业,才会顺着去做。
而修行就是为了打破习气,消除业障。角色也有困不住人的时候,突破角色设定的事还会少见吗?
关于“我执”,我目前有两个理解(一直在变):
1.唯我,所有的错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我的舒适感最重要。
2.执着,沉迷唯我,并重复制造和叠加“障碍来自外部”与“我真实存在”的假象。
太抽象了,学艺不精,我讲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