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的价值观,是求仁得仁,不是王天下。王天下是结果,不是目的,目的就是仁本身。如果我们对照讲企业经营的王道,就是顾客第一。不是规模第一,不是利润第一,也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第一。唯一的目的,就是如何最好地服务顾客,服务社会,照顾员工。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万章,是孟子的弟子,与孟子的问对最多,后面还有专门的《万章章句》,这里也插了一段他的问对。万章问:“宋是一个小国,如今想施行仁政,但齐楚两个大国却因此很讨厌,兴兵攻伐他,怎么办呢?”
万章说的宋国,此时是宋王偃当政,他一心要霸天下,史记说他"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野心勃勃,齐楚自然都看他不满,而他的实力,实在又和齐楚差得远,后来被齐国所灭,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成为宋国最后一任君主。
宋王偃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史称“桀宋”,属于暴虐无道的君主,万章说他要行仁政,大概在开始时还没暴露。
宋国虽是小国,但总是出胸怀大志的君主,大概是因为祖上的血统高贵,宋国的祖先,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武王灭纣,把商国的遗民封在宋国,以微子为君,所以在宋国人心里,周朝建国之前,天下都是宋国的,他们就免不了有恢复祖先光荣的冲动。
但是宋国的君主们呢,都是志大、德薄、才疏,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宋襄公的仁义,成了千古笑谈。如今这宋王偃也要行仁义,却不知道他自以为的仁义是什么。
【孟子曰:“汤居亳(bo),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zi cheng)也。’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孟子举了商汤的例子:“国不在大,宋国是小国,同样能行仁政而王天下。当年成汤做诸侯的时候,居住在亳,和葛为邻。葛国君主葛伯,非常放纵,不祭祀先祖。成汤就派人去问他:‘你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我没有祭祀用的牛羊牺牲啊。’成汤就派人送牛羊给他。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成汤又派人问他:‘牛羊有了,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米做祭物啊。’成汤就派亳地的青壮劳力去帮葛伯耕种田地,同时派老人小孩去跟劳动的人送饭。葛伯呢,带着他的百姓,在路上拦劫那送饭的,把酒菜好饭都抢了,不给的就杀。有一个小孩去送饭,葛伯的人把他杀了,抢了他的饭和肉,《商书》记载说:‘葛伯仇视送饭的’,就是说这件事。”
葛伯为什么要这样呢,一来他自己是个混蛋。二来他把国家搞得民不聊生,成汤却要去援助,让他的人民看到成汤这么好,更了解他的坏,他当然仇视成汤,仇视送饭的了,所以他要破坏成汤的援助。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葛伯杀了小孩,成汤便师出有名,举兵讨伐,四海之内,大家都说:“成汤不是为了贪图夺取天下的富贵,是为他的百姓报仇。”汤的征伐,就从葛国开始,却没有止于葛国,都是讨伐那些无道的昏君,伐其国,救其民,前后征伐十一次,无敌于天下。到什么程度呢,他打东边的国家,西边国家的人民就有怨言;他打南边的国家,北边国家的人民就有怨言;都说:‘干嘛先打他们呀?赶紧来打我们呀!’天下的百姓都盼着汤来攻打他们的国家,推翻他们的君主,就像大旱盼大雨。汤的军纪又好,只推翻暴君,不骚扰人民,他的军队打来,做买卖的市场照常营业,地里耕田的农夫照常劳动,没有人需要躲兵灾。他杀掉那暴虐的君主,安抚那可怜的百姓,就像及时雨落下一样。天下百姓都大喜过望,《商书》上记载了百姓的欢呼:“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徯,是等待,等待我的君王啊!他来了就不再受罪了!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绥,是安抚。匪,形声。从匚(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玄黄,是黑色、黄色的币帛。休,是美。大邑周,也称天邑周,跟后来说天朝大国差不多。
前面说的是商汤王天下的故事,这里说的是周灭商的事了:“东边有个攸国,不臣服于周,还要助纣为恶,周武王东征,安抚攸国的男男女女。他们把黑色和黄色的币帛装在筐子里,说请求介绍我们和周王相见,让我们做一个光荣的大周国臣民!他们的官员带着满筐子的币帛来迎接周国的官员,他们的百姓用竹筐盛饭,用壶盛酒来迎接周王的士兵。可见周王是救民于水火,只是杀掉那些残害人民的暴君罢了。”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太誓》,是《周书》的篇名,是周武王誓众之辞,他说:“我军威武奋扬,侵彼纣之疆界,除掉凶残的暴君,虽罪只一人,而威加四海,杀伐之功,因而张大,我们就像当年的成汤一样光荣!”周武王杀掉的是成汤的子孙纣王,但他的事迹,却是以成汤为榜样,他做的是当年成汤做的一样的事。
孟子说:“不行仁义之王政则罢,如果能行王政,则四海之内都翘首盼望他,希望他来做自己的君主。齐楚虽然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孟子和万章这段对话,不知道是在宋王偃的那个阶段,估计还在早期,他的所作所为还未完全暴露,只知道他要行仁政,不知道他的仁政是个什么货色。
行仁政可以王天下,但仁的目的,就是仁,不是王天下,所谓“求仁得仁,何所怨?”仁,是价值观,就是为了人民,为天下开太平。王天下,只是可能的结果。能不能王天下,要看形势,看别人。如果大家都仁,则相安无事,大家都好。如果别国不仁,但是他很强大,则保境安民,保住我这一方乐土。不是成天急着要统一天下,那就自取灭亡了。
如果我们对照讲企业经营的王道,就是顾客第一。不是规模第一,不是利润第一,也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第一。唯一的目的,就是如何最好地服务顾客,服务社会,照顾员工。别人如果也做得好,就互相学习。别人如果做得差,我们自然市场扩大了。
孟子讲王道,汤以七十里起家,文王以百里,行仁政而王天下。但是,商汤在开始征伐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善行仁德,誉满天下了,人人都传诵他的仁德。要攻伐葛伯,他也是一步步让葛伯彻底暴露,自取灭亡,然后才摧枯拉朽。周文王呢,他也是一步步攻伐,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实力已经远超纣王,他也没有发动最后的伐纣战争,继续等待,传到武王,形势继续发展,时机成熟,才由武王完成了建国大业。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之胜也,胜已败之敌也。”是已经胜券在握,才去打。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敌人自己失败,他已经失败,自取灭亡了,我再去打他。他若自己还没失败,是不会被我打败的。
那自己怎么先为不可胜呢?在于“修道保民”,自己行仁政,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全国人民都要誓死捍卫我们自己的这一方乐土,这样敌人就打不进来。自己搞好了,等待别人是不是搞糟。他若也搞得好,则相安无事,他也好,那我的目的也达到了嘛,我的目的就是求仁得仁,别国人民既然也生活在王道乐土,我打他干什么呢?大家相互学习就是。他若暴虐无道,众叛亲离,我就伐其国,救其民。
这是王道仁政的价值观,也是兵法的原则。
宋王偃呢,他不是真仁政,他连自己国家都治理不好,倒是要灭小国,又跟大国争短长。最后他自己失败了,宋国内乱,齐国就出兵灭了宋国。宋国就亡在他的假仁政、假王道手里了。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