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之前写的一篇读后感,有些迷茫,忽然想到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想要分享给大家。其实在很久之前就想着要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直都没有勇气,希望这个是个开端吧。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
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很容易,但对有一些人来说却很难。
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活着》这本书,虽然很早就听说过也曾希望阅读它,可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它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在那漫长的又短暂的时间里静静的叙说着这个远离喧嚣的乡村,和发生在那里的一个有悲有凉有喜有忧有愁又有些无奈的故事。每一个有心的人似乎都想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扭转那个走向崖底的人,而现实却又是那么的无力。活着,是一个想要改过自新的人的呐喊;活着,是一个勤劳耕种的家的呼唤;活着,是一代人对新生活的期待;活着,有时候是那么的不容易,,,幸好,他还活着。
故事就这么缓缓的展开,一个饱经沧桑,尝遍世态炎凉的老者平静的记叙着。
他就是福贵,一个刚开始我极讨厌的人,吃喝嫖赌,不干正事,娶了个极好的媳妇却不知道珍惜的市侩之人。一个有钱人家的阔少爷,占尽了那一类人所有的恶习,初读文章,自己也只能愤愤的问自己,为什么家珍那么善良的姑娘会嫁给他,他上辈子是该积了多大的福才能娶到这么好的姑娘。现在想想一个人的生命中会遇到怎样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无关其他,说缘说分,都只不过是按照着一天上苍所既定的路线行走,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后来,他变了,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家道衰落真正的答案,或许是家珍的不易使他惭愧,又或者意识到之前生活的无所事事。此后,才担起了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担子。没有文化就用力气,那时我是敬佩他的。慢慢的日子更难了,但生活依旧要继续,,,
书一页页翻过,也越来越深入的将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看着辛苦了一辈子,操心了一辈子的娘离开了,临死还不忘担忧自己的儿;看着战争时期用生命在战场上搏斗的汉子因为一个饼而打的头破血流;看着可怜的凤霞为什么又聋又哑,还要因吃饭的问题被送人;看着一群愚昧的人似煮肉般的煮着钢铁,把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油倒在茅草屋上,就为了能够让它烧的更加彻底;看着披着天使圣衣的魔鬼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光,葬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又看着家珍因没钱看病而离去,凤霞死在了那道女人的鬼门关上,二喜出事甚至尸骨无全,从小没娘的苦根竟因为几颗豆子撑死,心不禁很疼很疼。他叫福贵,何来福何来贵,福贵福贵对他似乎是一种讽刺,当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他能做的只有坚强,然后活下去。而我似一个身处那个时代的一隐形人,默默的关注着他们身上发生的不幸,确也只能看看而已。
曾经有人问过作者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不幸?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他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看法,福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生活。若已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看这个故事,那么那些在努力活着的人就仅仅成了苦难中的幸存者。” 所以,生活的主人公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不论他人经历的再多,那样的生活始终不是自己的。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年龄太小只能当做好玩的故事来听,现在想想才明白他的真实用意。作为长子,剩下的三个弟弟妹妹就是他因担的责任,虽然那时的家里很穷很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父母似乎对他的关心也比不上各个弟弟妹妹,无论出什么错也总是第一个被骂甚至挨打的人。没上几天的课就辍学了,本来有机会去给国家级的领导去开车(整个市上就选到了他和另外一个人),却因为村长的阻拦,因为一个红章子的问题错失了这个极好的机会。村里推荐他去当兵,而这次确受到了爷爷以死相逼的阻拦。和爷爷赌气之下贷款买了村里第一辆拖拉机,日日辛劳终是有了个好结果,独自一人还清了贷款并且让家里的条件也好了一些,终于娶到了我妈妈。小小的自己还在抱怨那些对爸爸不好的人,让他错失了那麽多的机会,还悄悄的告诉他不哭不哭。已经长大,时时想起那时被忽略掉的他眼底的一丝落寞,但更多的是被笑意取代,其实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当坚强与乐观占尽上风,即使生活不易,确依旧过得开心快乐。生活是自己过的,他人之言纵使美的天翻地覆,辛苦的你依旧是其眼中的的幸存者,只有自己的才叫人生。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当没有死亡的时候,我们不是幸运的多,福贵如此,我们也可如此。
故事已接近尾声,或者是书,或者是只是一个故事,或者是每个活着的人所共有的结局。老人,老牛,在经历了一生的惨淡生活,已然成为了“英雄”,当他们渐渐远去只留下背影,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也从天而降。他们面前是一副新的天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片土地,有泪,有汗,更有鲜血,正因为如此它才更宽广,愿意去接纳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因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