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3个多小时的温暖故事

又在演出结束以后吃上了包子,用着特别的印着剧目LOGO的包装纸。当时已经是午夜11点多,温情满满,温暖十足。

话剧《宝岛一村》用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一个故事,完整地、纤毫毕现地展现了几个家庭从1949年由大陆随着溃败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台湾后,长达40多年,涉及三代人的生活经历。

他们素不相识,他们操着东西南北中互相都听不懂的家乡话,无处安身,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房子里生活,他们每天都在想,这只是个临时的居所,他们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到大陆,见到亲人,然而这临时持续了40多年,直到当时还是年轻人的那几个人,他们也有了孙儿,这临时的房子拆掉了,他们在台湾开始有了正常的生活,与日思夜想的大陆渐次隔膜起来。

这种以情感打动人的故事,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投入进去。剧中主要的三个家庭都算是军属,但和军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了,除了有一个人成为将军以外,其他人都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三个家庭的男主人他们谈天的话题就是何时反攻大陆,以及戴笠到底死了没死,他们经常在树下争论,并因为老蒋死了而失声痛哭,女人们则为柴米油盐家庭生活而担忧,这其中就会有不少笑料产生,让人不自主发笑,但这个话题又相对很沉闷最能击中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忘不了的乡愁,回不了的故乡。从余光中的诗中,我们最早接触到迁移到台湾初代人的那种思乡情绪,可是,他们的逐渐熄灭的幻梦、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在《宝岛一村》中被近乎白描一点点刻画出来。

他们穷,生活很拮据,他们被军管,经常有人会被当作间谍抓起来,自有的东西也会被合理没收,但他们的生活也一点点好起来,也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安上了抽水马桶,孩子们或者到了台北、台中上学工作,或者去了美国。新一代台湾人就呈现出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样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也有着浓浓的乡愁。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左右着一代人的命运,其中悲欢离合,甚至错置误会,都令人感慨万端。

完全靠语言完成情节的推进,人物对白和情节冲突时而很搞笑,时而又很严肃,叫人看来只觉得平实中透着辛酸和欣慰。

舞台布置也是蛮花心思的。三个家庭连排房屋以及内部装饰都是实景,很生动很有生活气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