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利用班会课,我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中学生是否能够使用手机。
这次辩论会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
张媛雪同学写到当时的辩论气氛,“双方剑拔弩张,语文老师宣布比赛开始的那一刻,双方的对峙便开始了。在激烈的角逐中,正方不断地用论据论证自己观点,而反方则是不停地抨击着对方的论据,两方的实力不相上下。但时间并没有因为辩论会的激烈而停下脚步,不一会儿,就下课了。可是,我们意犹未尽,希望能多举行此类活动吧。”
没有参加辩论的 刘子旭同学写到:“我观察了他们的表情,能看出来他们那一种自信,条理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总觉得他们丝毫不紧张,说话时那种铿锵有力的语气,让我佩服。也许他们经常在公众场合讲话,得到了锻炼,他们每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不论正方还是反方,大家都针锋相对,用机智和敏捷的反应反驳对方,并且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话一本正经,淡定自信,有的同学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在欢声笑语、鼓掌喝彩中,我们度过了一个激动愉快的班会课。”
白冰蟾同学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班同学一脱口,我就懵了。论点,论据,论证都准备得很充分,很有信服力,听完我有些害怕了,不是我方太弱,只是敌方实力太强。前面的同学发言越精彩,我就越紧张,我一直不喜欢这类活动,我怯场,害怕忘词,又害怕反方反驳我的观点,各种害怕交杂,充斥着我的大脑。到我了,我虽然紧张,但还是假装镇静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获得掌声的那一刻,只觉得此生都圆满了。”
张晞诺同学写到,“我事先没有充分准备,只是草草写下了几个论据,好在临场发挥还不错,虽然作为一辩没有太多抢眼的部分,但好在有惊无险。最能勾起人好胜欲的是自由辩论环节,有来有往,针尖对麦芒,才让人感到过瘾,不过时间有限,我还没有玩够,就到了下课时间。我希望能再有一场辩论会,我一定能发挥得更好。”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收获很多。
首先是战胜胆怯。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总是有些担心,学生时代尤其如此,可是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后面就变得简单了。
贺诗吟同学写了当时辩论前后的心情。她写到:“还没到班会课,每个人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弥漫开来,不断有人说紧张害怕,其实,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按照我以前的性格,从来不会参加这种活动的,即使参加,也不敢大声辩论,这次虽然挺紧张,但是我说出了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真的很厉害,每个人神采奕奕,不服输……辩论会很精彩,看别人辩论很刺激,还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光发亮的点,这才是中学生应有的模样,无关乎手机。”
其次,辩论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现阶段中学生埋头于题海,很少有公开的语言辩论,而辩论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张晞诺同学的反应非常敏捷,边听边记,在总结对方论点的基础上,指出对方论点的片面和不足,提出了对方论点只是一味强调手机不足,而没有看到手机后面人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有力地驳斥了对方只单纯讨论手机害处,而没有深入问题的本质的漏洞。
其次可以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激烈的辩论,不是一个人自说自话,而是在双方的语言交锋中,质疑辩难,这背后不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是知识的交锋,视野的交锋,思维的交锋。
帕斯卡尔有过一段著名的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次辩论会是课本要求,第五单元所选文章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如果只停留于课本,难免有点纸上谈兵。而辩论会正是锤炼思想,增进对于社会、人生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
学生之所以喜欢,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马增信老师读杜威著作时写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提醒我们,珍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让孩子通过学习,享受求知的乐趣,才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任何以牺牲孩子当下幸福的做法,都是应该摒弃的。”
我没有读过杜威的书,但是马老师这段话让我似乎看到了这场辩论会后面的更深层次问题,那就是我们经常打着为学生未来着想的幌子,牺牲了学生当下的幸福。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甚至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老其筋骨……”被我们用来宣扬这种用苦功的理论。我们在现实中,完全排除了知识在学习中的快乐,知识完全成了敲门砖,敲开高中的大门,敲开大学的大门,敲开工作的大门……我们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分数成了唯一目标。
这次辩论,也许正是激发了学生思维碰撞,正是让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这些正是学生当下最为珍贵的幸福。
可是,这样的幸福,我能否给予学生更多样、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