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译者: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字数:187千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0年—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平克名列第3。
前段时间,何帆老师解读了平克的《白板》,我对这位教授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来看到他写的这本关于人类语言的书,马上产生了兴趣。
语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或者是某些文化水平高的人造出来的?
自从有了女儿,我就对她的语言发展很关注,尝试着在中文环境下进行双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她的语言发展有一些惊奇的发现。
抱着对语言的好奇心读了这本书。书中很多内容是用英语的语言现象来举例,这一部分我看起来费劲,其他部分还是很通俗易懂的。
聋哑人儿童,如果从小由使用手语的父母抚养长大,或者从小进入聋哑学校,他们很快就会掌握手语,并会把很多语法规则引入其中。一个聋哑人孩子看了一段天马行空的漫画,可以把剧情讲给另一位儿童。
但往往聋哑人儿童的父母都不是聋哑人,如果不上聋哑人的幼儿园,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聋哑人。当他们成年后,开始学习手语,但往往为时已晚。就像侨居异国他乡的成年移民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明显的语音和语法错误。
因此,成功的语言习得必定发生在童年的某个关键时期。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美国黑人虽然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却更胜一筹。
语言越来越复杂,是因为孩子们在不断地对它进行改造,一代又一代。这些都不是教导的结果,而是因为他们情不自禁,别无选择。
在孩子成长到3岁时,有一个“语法爆炸期”。他们会突然在几个月之内开始讲流利顺畅的句子,并且符合他生活地区的口语的细微特征。
大脑,是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
布洛卡式失语症,是因为成年后的大脑损伤,使正常人出现语法障碍,但其他的能力不受影响。
特定型语言障碍,是一种在家族中遗传的疾病,语言能力出现障碍,其他方面智力相对正常。
鸡尾酒式对话(话痨综合征、胡话症),由于先天疾病影响到大脑,病人表现为智力低下,但语言能力却没有受影响,甚至还过度发育。科学家研究推测是因为脑室膨胀挤坏了负责日常智力的脑组织,但没有损伤掌管语言回路的部分。
威廉综合征,智力低下,但语言流利。可以正确使用语法,可以理解复杂的句子,特别喜欢用冷僻的词语。
这些例子说明,复杂语法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你是在原始部落,还是受教育的程度低,或者你还没有上学,甚至你不必拥有正常的智力,你都会说一口流利的口语,除非你的大脑管语言的这部分受伤了。
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认为语言决定了思维,不同的语言导致了不同的思维,这种假说是错误的。
为什么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不适用于心智计算?什么才是真正的思维语言?下一篇文章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