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对于阿富汗的了解或许只停留在央视新闻中。所以,作为被这本书感动的读者,我应该感谢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一位曾经普通的美籍阿富汗医生。作者在这本书受到巨大欢迎后,拿到了联合国的人道主义奖。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和家中仆人关于追风筝的事。其中包含了作者关于人性的背叛和回归的思考,并且里面还包含了浓厚的反战思想。
人性是人类的永久话题,从早期的中外先贤如孔子、亚里士多德就在思考。在孔子眼中,人性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亚里士多德眼中人性是“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这就是幸福和快乐。”而在作者眼里,人性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曾经因为畏惧,不敢去救被暴徒阿塞夫和帮手们围困自己的好友兼发小的哈桑,尽管哈桑是为了替阿米尔保护属于他的风筝。而到了阿米尔人到中年,听闻拉辛汗说:“那里(喀布尔)有在成为好人的机会”阿米尔因此放弃了了在美国安逸的生活毅然冒死去往世界最混乱的地方,被塔利班政权控制的喀布尔解救哈桑之子索拉博。在被阿塞夫殴打几乎死亡之后,救出了索拉博,实现了自己人性的回归。在阿富汗政权趋于稳定后,阿米尔和妻子尽己所能给阿富汗同胞以援助。
阿米尔的父亲用中国词汇描写的话,他像一位大侠。经营进出口的毛毯生意让他成为了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在拥有巨大财富后,他干了帮助了很多相识或者不相识的阿富汗人。比如资助穷困落魄的人开酒馆不图回报,亲自设计并修建恤孤院养育孤儿。小说中也展现了他对于虚无缥缈的宗教教规的鄙弃。相对于教义,他更喜欢去做一件件自己认为更具体的事情。在逃难的途中,他挺身而出保护阿富汗妇女不被俄罗斯士兵侵犯中他的勇敢坚毅到达了顶峰。毕竟,连妇女的丈夫都不敢这样去做,而阿米尔也在为父亲的做法感到恐惧,因为这会夺去父亲、自己、乃至全车人的生命。性格豪爽的父亲和性格懦弱的儿子没有共同语言,然而父爱却不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消失。比如在政变中,父亲看到安然无恙的阿米尔和哈桑之后,走上前紧紧抱住。比如,父亲为了给阿米尔一个安逸的生存环境去往自己不太喜欢的美国。因为依照父亲的性格,留下来和暴徒们对抗才是正确的选择。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自己主人阿米尔感情的真切表达。他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所以他和阿米尔绝不是主仆感情,而是兄弟之情。他是全书当中最完美的人物。哈桑或许是小说隐含的主人公。虽然阿米尔取笑哈桑的无知,对哈桑挥之即来招之既去。颐指气使的招呼哈桑去做事情。而哈桑对此从无怨言,在阿米尔被阿塞夫围住之时,哈桑勇敢站出来保护阿米尔。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哈桑被阿塞夫打的吐血。在阿米尔为了隐藏内心的愧疚用计陷害哈桑后,哈桑仍然能接受拉辛汗的邀请去打理阿米尔住过的旧宅。尽管那里的种族主义者能随时要了哈桑的命。最终哈桑在护宅的过程中倍塔利班暴徒夺去了生命。然而他兑现了“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诺言。哈桑是个可怜的人,因为每天和主人老爷(阿米尔父亲)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哈桑同样也是伟大的人,因为他实现了人性的至善。
如果说人性是小说的明线的话,反战便是这部小说的暗线。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虽然此时的阿富汗在制度上成为了民主国家,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小说惊讶的发现,此时的阿富汗人民生活甚至不如封建王朝时候幸福。苏联和美国以及内部的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你来我往宣示的自己所谓的主义,而受苦受难是阿富汗普通人民。这一点集中表现在书中一位知名教授在动乱的过程中成为了一名食不果腹的乞丐。可想而知其他普通人的遭遇。而当权者如阿塞夫,他的父母竟然在澳大利亚享受日光浴。战争中得意的永远是少数派,而伤害的永远是普通大众。所以曾经支持国家对一些不尊重我国的邻国发动战争的我,现在很喜欢蒋介石总统的一句话:“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如何评价一本优秀的小说呢?我觉得是读完这部小说好像接受了一精神的洗礼。并且他会劝人向上,带给人积极的力量。我觉得《追风筝的人》做到了。她既不像有些名著般晦涩难懂,也不似部分地摊文学般曲意逢迎。阅读这本书,就好像作者在你耳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讲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而你,而我,而所有的读者,在听完这个故事后,脑子里面,会有一句话久久在耳边回响:
为你,千千万万遍。
"r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