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3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沟通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沟通往往容易产生伤害,攻击或防备别人,比如“这都是你的错”、“你真笨”等等具有杀伤力的习惯性语言,大部分的表达都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非真正的表达。
那如何做到无伤害的表达呢?
001 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
把“你”改成“我”,把"评判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
002 通过我信息的表达把防备去掉。
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防备。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003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们不能接纳时。
我们需要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呈现非责备、无伤害、负责任、一致性地沟通。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由内产生一种责任感。
比如:孩子打人。
孩子打人要么是发泄自己的情绪,要么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原则)。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能直接以暴制暴(说孩子不乖、不好甚至打骂等)。我们可以稍微躲开一点点(不要太远),不带情绪的表达说我会痛,我不喜欢,问孩子“你是不是要什么呀/哪里不舒服呀/想吃东西啊/想找人玩呐”等等,他的情绪在释放后就会停止打人的动作,而且会跟着你的节奏表达自己。
总之,想要无伤害的表达,就得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有攻击性和防备性,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宣泄情绪,以及激发对方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