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很小的时候,那时在上小学,因为条件差上学还得翻两座山,那时候我是班里最小的,四岁多就开始上一年级。记得还没迟到过吧,热天不管多大太阳都去,后来听说大太阳导致流鼻血,家里爸妈说不去了,可我还是继续读,没有后退。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很多画面都很少有记忆,唯一记忆更深的是,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回答问题,具体题目忘了,但当时有好几个同学都起来回答但都错了,我也被叫了起来,但是当时怕回答错误没有按照自己想的来回答,回答的还不止一次呢,后来被黄金条子给打得很严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回想回来这些,觉得那时候特别的傻。为了怕错而不敢试错。
长大后,可能就很需要这种存在感,去得到别人的认可,
那么费劲心机,只为站在高处,才感觉自己被看到。
可一旦站上了那个高度,依然盯着那些没有关注到自己的人,并为此努力着。因此会活在永远的失落中,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被满足的期待,是一个欲望的深渊。
相比之下,另一些人就活的比较简单。可能就觉得今天有个小开心,就很满足啦,即便常常做点傻事,也觉得这没什么。
至于别人有没注意到,喜欢不喜欢我,就觉得完全和我无关。过得很自在。
慢慢的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然后去改变它,完善它。
关注力也是一种能量,关注点放在哪里,那里就会产生更多能量。
当然,人都有渴望被关注的本能。但“渴望被关注”和“缺乏关注的感觉”是两码事。前者是正常需求,后者则是一个欲望的无底洞。
好比,“肚子饿了想吃饭”和“总是有饥饿感”一样。“饿了想吃饭”是客观事实,而总是“有吃不饱的感觉”,则是一种心理体验。那种内心深深的匮乏感,就很难被满足了。
后来。在我真正步入社会之前,活得相当单纯(傻)。直到若干年后,才意识到,正是这种“傻傻”的态度,让自己更容易触碰到快乐的本源,因为这一切都在自己的身上。
当然从“渴望被关注”到“能关注自己”、从“外部评价体系”到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对一些人来说,这需要一个过程。
当你不再渴求外部关注,而是把分散的注意力回归自己时,那份注意力会帮助你成长,而随着自己的成长,关注又会回头来追你。这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因果关系。
多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会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