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父亲去世那一年,我才明白:在浩瀚宇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人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
而那时的我,前半生已在纠结迷茫中浪费掉。有过几次锥心刺骨的思索,想振作,却又在自我麻醉中暗自蹉跎。可能是没有真正的内驱力吧,而更大的原因还是觉得来日方长,时间很充裕。
父母在,不管多大永远可以当任性的,随时犯错的孩子。身后有安全的屏障,让人肆意的不愿长大。而父亲更是女儿精神的依靠,让我行走岁月不慌不忙。
而人总是失去后才开始学习成长。大树倒下了,总是被庇护的小树不得不独自面对风雨。而父亲走时,头发黝黑,牙齿刚健,才过花甲之年。他一生志向满满,还有许多事情未完待续。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从最初只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到后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从对自己无原则的宽容,到有目的的苛刻。我不想和以前一样,就这样轻易的放过自己,因为一晃,后半生也就没了。
人不求大福大贵、光宗耀祖、扬名立万,这些都是虚的,但必须对自己有个交代,当一生的时光耗尽,终结之时,是死不瞑目,还是安然离去,意义是不一样的。
父亲有个遗愿,想让伯伯把他的一生写下来。可惜伯伯已是古稀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只参与了他的后半生,关于他的出生,成长,年轻时的挣扎和困惑毫不知情。
但我想,那里面一定有虚度年华的悔恨和一事无成的懊恼。做为一个父亲他是称职的,但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抱负和能力都不缺的情况下,结局是让人遗憾的。
父亲的最后愿望,实际是想用他的经历,对后代作一种警醒,是一份沉重的家训。不要再拖延了,想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去做,一直坚持做,付诸实践了多少都会有收获。不要让一生变成一场可笑的空想。
我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有一本自己写的书。十八岁的时候,就立下此志。后来却被现实轻易的碾压,碎得一点声响也没有,因为那时的我根本没想去反博。屈服是最容易的事情,而顺从却并没有让我的人生好过。
我像没有方向的船,左右摇摆,随波逐流,把一切都交给运气。这种生活真的是够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尚且不能掌控,又谈何去对家庭和社会负责。我不能改变天气,但我能决定自己的心态;我无法拒绝挫折和打击,但我可以有面对的勇气。心中有远方,脚下的路再难才会去坚持。
就这样,父亲时不时的活在我的笔下。对于壮志未酬的他,算不算是一种慰藉?一直在脑海里浮现一个场景:我把一本书点燃在父亲的坟前,那里面的文字记录着对于他的怀恋,以及我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