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的线上美术教学中进行了二年级的《百变团花》一课,再次教本课,再次对我国的剪纸艺术及其文化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挖掘,以教材示例《对马团花》为例,深入的挖掘可见其文化性;正确的教学引导可起到美育之效果。现将《对马团花》资料整理如下,部分来自网络,仅供教学之参考。
《对马团花》考古发掘的残片 《对马团花》复原作品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是我国古代早期剪纸作品。1959年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作品在几何形团花之外,剪出一圈对马。对禽、对兽和植物,是南北朝时期xinjiang流行的图案题材和构图形式,这张剪纸正是表现了这种题材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竟出自吐鲁番古墓中。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陈列的一幅团花剪纸,就出自1500多年前吐鲁番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之手。
这幅剪纸1959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03号墓,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画面均匀、线条流畅,完全可以和现代民间剪纸艺术相媲美。剪纸为圆形,呈土黄色。中心图案为八角花形,依次向外为两圈菱形花纹,交叉错落,排列有序;再向外圈为梯形纹组成的三角形边饰。整个剪纸刀法洗练,具有古朴浓郁的民间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剪纸作品。 此外,吐鲁番阿斯塔那还出土有其他几副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剪纸、和对猴团花剪纸、对蝶团花剪纸、菊花纹团花剪纸、人形剪纸等。
对马团花剪纸,是在六边形内,交错安排圆形、菱形、三角形组成一朵莲花,在六边形上,有六对相背而立的马,马昂首翘立,被刻画得雄健有力。
对猴团花剪纸,内圈多用几何纹样组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内外圈之间,十六之猴子分成八对围成圆圈,每对猴子向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携,另一只前爪攀着旁边的树枝。那张嘴呼叫、回首、顾盼,似乎嬉戏于林间之中,玩得不亦乐乎,极其生动。
考古人员在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形剪纸,一种是剪成并排而立的七人形状,近似泥俑。另一种在一张写有文字的纸上,剪刻了站立着四个对称的人形纹。虽然造型简洁,但图案清晰,生活气息浓郁。 这些剪纸的剪技也比较精湛,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五幅作品都以“成双成对”的表现形式,说明人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创造出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足以证明,当时的剪纸艺术已经臻于成熟。
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保存完好的北朝时期的剪纸实物,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批剪纸艺术品。 考古工作者在内地发掘了无数墓葬,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件北朝以前的剪纸实物。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剪纸真实再现了北朝时期吐鲁番民间剪纸的盛行。 学者们认为,剪纸实物虽然最早出现在吐鲁番古代墓葬中,但它的起源还是在中原地区。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中就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述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晋唐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对马团花》复原作品教材引用版
有人推测,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有关,如杜甫诗中云“暖汤翟我足,剪纸找我魂”。发展到后来,才有了美化环境、接福纳祥的意味。 吐鲁番古墓中出土的剪纸实物足以证明:新疆北朝至唐代的剪纸艺术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现代剪纸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昌吉、奇台、吉木萨尔、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地。随着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剪纸艺术又迎来了新的时期,在艺术百花园里应该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