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日子以来,我看到了太多人的成长,也渐渐悟出一些成长之“道”。
尤其是从文字里读出了许多原来从未想到过的“珍宝”。从他们至真至纯的述说里,清晰的见到了,深深浅浅的脚窝。
成长,是不满足现在的自己,心中有无穷的詩和远方。昭君,总是在“流动”,奔腾不息的生命状态,是她永远的追求。一天比一天好,一月比一月好,一年比一年好,“好”似乎从无止境,也从无标准。一路向前,再向前,奔向梦想中的教育天堂。“流动”是有感染性的,是有影响力的。艳平老师也出走了,晓东老师也紧跟其后。我知道,受影响不是根本因素,而是,他们内心总有激流在涌动、在澎湃。他们都是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的行者。昭君说,一次次出走,就是一次次连根拔起,那种切肤之痛有时也难以承受。但,不走,不听从内心的召唤,会更难受。渴望着美好的未来,却四处忙乱,四处迷茫,四处煎熬,却也是逃避不了的一种状态。出走,意味着必须承受着这些可以想象到的困难,甚至还有有足够的勇气迈过众多想象不到的沟壑。
走了,就不再回头,也不太可能回头。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这种义无反顾的追寻,这种破釜沉舟的历练。内心不坚的人,如我,只是在仰望,仰望,这些坚守梦想并不断超越自己的人。他们,渴望拥抱更美的自己,渴望见证更美的人生。于是,使尽洪荒之力,让自己熠熠闪光。
成长,就是敢把自己的“丑”裸露在众人的视线里。世间的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缺点、劣势、甚至是不堪的过往,赤裸裸的,展现于文字里,让所有人窥见自己的不光彩,甚至丑陋的内心。但,渴望进步的人,就能见得这种丑,并能从各种丑中预见无限的美来。这种深刻的暴露和剖析,如剑,如戟,直戳要害,痛处生痛。但结果往往如凤凰涅槃,获取重生。舍不得小我,就不会遇见大我。舍不得割舍,就不会遇见新生。藏在皮袍下面的“小”,人人都有。但能把“藏”变成“露”,把“小”变成“大”,就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了。
丑中见美,小中见大,的确需要一种胸怀,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智慧。谁说,不会写作的人,把丑丑的文字,臭臭的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也是一种蜕变的征兆呢?见得自己丑陋的人,终究会越来越美。
成长,就是与自己死磕到底。昭君说,写作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有时,憋,也憋不出来。有时,不憋,却思如泉涌。要允许自己有写作的瓶颈期,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停下似乎意味着倒退,甚至有一天会偃旗息鼓。如我,感觉往往在眼前一晃,就倏的过去了。不瞬间捕捉,不瞬间记录,感觉就会瞬间消失。懒散,始终如影随形。逼迫自己做事,实在是一件煎熬的事。有时,无话可说,无事可述,无感可发,说到底,还是自身底子薄、见识浅的缘故。晓东老师说,一路走来,走着走着,就觉得熬不住了。但艰难挺过了,又是一种收获。那种感觉也许就像爬山吧,开始处于兴奋和新奇中,步履轻松。爬到半山腰,疲惫就开始在身体渐渐蔓延,呼吸不畅,脚步沉重。停下,意味着前面的路白走了,最终看不到山顶的风景。再往上,每一步,都艰难,腿抬不起来,脚迈不开步。内心开始挣扎,走还是停,妥协还是继续。渴望风景,就意味着付出艰辛。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这个道理吧。想想,体力不支,和底蕴不足,似乎是一个道理。唯有逼迫自己前行的人,才能领略不同的风景,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能坚持和自己死磕的人,终归是不多。尹东,磕出了水草丰美的湿地。昭君,磕出了无限美好的未来。晓东,磕出了集聚内心的爆发力。每天流连在他们不断突围的路上,每天感受着他们内心满满的正能量,内心也有激流在涌动。做个更好的自己,用坚持去绘制未来,用执着去留住岁月。这也许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礼赞,也是对未来最好的诠释。
成长,都是艰难的跋涉。但,也是幸福的体验。因为,在路上,可能会遇到那个梦想中的自己。向着,他们的光,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