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270期
作者:和成有
编辑:秦陇华
——续《和氏家谱》札记五
在我接触《和氏家谱》之前,在老人口中经常听到六老门的说法,说某某是“六老门”的后人,又说某某不是“六老门”的。在我看到家谱后,才知道“六老门”的来历。
提起“六老门”,不得不提和氏五世先祖本宁公,他字福菴,生于乾隆17年(1752年),活了79岁。他“为人严气正性,恒为邻里所畏;然待人则宽而惠,亦为人所爱。”他仗义疏财,不管邻里有什么困难,则竭力相助。不为名,不图报。一辈子争胜好强,不容小人。因此在乡里口碑十分好。有一恶人名叫李金成,公刚直不恶的性格对他多有妨碍,于是便带了数十人,手持枪棒,在南咀路欲置他于死地。他身高膀圆,一身挺出,数十人无一人敢当,李金成见状,率众人四散而逃。他一生勤耕于农,并酷好诗书。为供次子潮和侄子自顺上学读书,不顾家道艰难,想办法筹措费用,使二人都中了秀才。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凡有事必须当面禀告,有好吃的,先让母亲品尝。他待兄恭逊谨慎,有什么事先和兄长商量并听取他的意见。待弟友爱宽惠,见其仁厚老实,常不胜感叹。因此,孝悌之风,誉满乡里。“人行本份事,天造自分明”。这就是他一辈子行事的准则。他一生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涍(xiào)、潮、灏(hào)、渶、瀛、淳。被后世称为“六老门”。
长子涍,字渊鑑(“鉴”的繁体字)。一生“心胸尚大”,为人强悍,酷似父亲。以自己七八百贯钱的家财在坳里沟打炭窠,不想水太大,结果花了两千多贯,其中借了陈炉梁栋数百贯。梁栋可是个黑社会,放高利贷讨账打死过人,被判流放山东两次。他炭窠没打成,换个地方在南沟另打,梁栋的钱也没还。于是梁栋将人埋伏于后沟,并派人骗他去陈炉商量事,行至埋伏处,来人趁他不防备,回身一拳打中他的左目,同时两边飞石乱打,他的棉裤被打成了花絮。有人报给他的家人,两个兄弟手执铁叉与鸟枪疾奔而来。梁栋见没有将他打倒,又有人奔来相救,遂乘马逃跑。他们兄弟三人来陈炉叫骂,梁栋不敢出来,众人将弟兄三人劝回。此后又有一次,梁栋请了一个会武功的教师,到炭窠讨债,他与教师三言两语便交上了手,把教师打的跌下河渠。他又一手将梁栋压倒,一手拿起插刀要切梁栋的双手,梁栋双手紧抓他执刀的手,吓的又是大又是爷叫个不停。这时他的父亲赶来才将刀夺去,饶了梁栋性命。从此,他和梁栋成了好朋友。炭窠出煤后,先给其他人还债,然后给梁栋零碎还本。最后他去陈炉,牵了一只羊,算顶了利息,梁栋留他在家,款待一日方回。后来,他给大儿子订婚,彩礼甚大,到梁栋处借钱十贯,梁栋主动提出不要利息。经过这些事情之后。他在方塬名声大振,东西码头及乡村有事,均请他去管。他诸事取中,没有摆不平的。他生于乾隆55年,咸丰三年去世(1790—1853)活了64岁。涍的后人众多,在上屽村和南凹都有,都蛮侄儿在他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毕业于西北大学并留校工作我的堂弟根憨,就是涍的后人,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比起其兄长,老二潮(字海涵)可是个斯文之人。他名如其人,肚量之大,可以涵海。他的母亲去立地坡看戏,回来时行至前塬窄路处,遇一驮炭者,本来驮炭者稍缓一步就可过去,,但驮炭的不肯缓,结果两下丁邦,马失后蹄,将他的母亲跌于路下。使人来报,他便率领了子侄十几个人赶往去看,子侄们非常气愤要打驮炭人,他便上前制止,并说,这是灾难在等人,老人该有此难就遇此人,不然怎会有此难。然后命子侄在周家村借了一顶轿子,将老人抬回请医疗治。他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和大哥比起来简直性格反差太大了。也可能他的父亲正看中了他纯真善良的性格,不顾家庭生活的艰难,一心供他读书。他不负父亲所望,成为了我和门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并于道光三十年被恩贡例授徵侍郎吏部候选直隶州分州,其妻也例授诰命七品孺人并授凤冠霞帔,一身荣耀。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自谦公(和时雍)也考取了秀才,并著有《野处杂俎》四卷,最近秦陇华先生又发现了他老人家为高坪村“创建关帝庙记碑”撰写的碑文。我的祖父和文瑄先生,是自谦公的孙子,即海涵的重孙,在考取秀才后,后来又上陕西师范学堂,可算中举了。在县政府任职期间,为编撰《同官县志》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作家,我的堂侄都蛮(和谷)也是公的嫡传后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在我和门更是前无古人的。
老三灏,字致远,家谱载“公性明敏,料事多中,未来之事,预料八九,人莫敢欺,恒为人爱之敬之。”他性情聪敏,可能小时候也很顽皮。有一次也不知犯了什么事,老大看不惯,就打了他,从此他心怀愤怒,整日游荡,无所事事,不理家务。有点收入,也不上交,存为己用。老大很是气愤,提出要和他分家。老二听说后给老大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古时候有兄弟二人,兄长理家务昼夜操劳,其弟游手好闲,整天胡乱花钱,日久,兄不容,请来亲戚族长分家,亲戚族长对其弟说,你兄要和你分家你可情愿,其弟说,吾兄要和我分我哪敢不愿,庄田财产都由我兄说了算,只要依我一件事。亲戚族长问,以你何事?其弟说,只要把我哥哥分给我,我再什么也不要。其兄闻言,把脚一担,罢了罢了,再不要说了。众亲族含笑而去”。老大听了老二讲的故事,再不言分家之事。致远公一生无子,后过继长兄子自祥为嗣,人丁不旺,几辈单传。一直到我的堂兄成斌一辈,才兄弟二人。成斌兄是铜川市医院有名的中医专家,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颇深。他的儿子建林也是主任医师,可谓是中医世家。
本宁公的第四个儿子名渶,字漑(gài,同溉)畴。公为人固执,常以己见为是,但是为人洒脱耿直,得到人们的热爱。家谱关于他的故事不多。他一生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是冉氏,生有一女便撒手人寰,继赵氏,又生两个女儿,未有一子。老大将儿子自钦过继於他,有一子名仕,仕未有一子并先父而卒。
第五个儿子名瀛,字仙岛。公勤劳,不怕吃苦,很少有清闲的时间。他常对人说,只要勤劳动,肯吃苦,不相信会少吃没穿。公心胸不小,可惜寿命不长,仅活了25岁。他的老婆赵氏当时只有24岁,为抚养周岁的儿子自昌,历节五十余载,终使儿子成为有名的医生,守节五十余载的赵氏夫人,在光绪十六年被授予“节孝可风”的贞节牌坊。自昌有三个儿子,都在年馑中死亡。
第六个儿子淳,字敦仁。公度量宽宏,常人不能容的事,他能容之。对有时听到有些关于自己的不实之事,他也不忙着辩解,就当没听见。但若外村与自己村有事不公者,他就会到他村,会集能言善辩者舌战一番,直至对方理屈词穷,承认错误,他才罢手。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前两个均没有留下儿女,并早早地离开人世。第三个老婆育有二男二女,长子自辉,次子自彩。也就是后世所称上屽村有名的“药铺里”,“马房里”。
现在上屽村和南凹的和氏后人,没有进入家谱的有和敬文一族,约有五六户。(和敬文,就是《同官县志》中缮写邑人和敬文,他是我的父辈,写的一手好字,双手能打算盘,我祖父在县煤业公会当主席时,聘他在办公室当文书)。进入家谱的有长门和二门之分,二门实际上分属两支。一支是本立的后人,一支是本宁的后人,本宁的后人就是“六老门”(实际只有四门)的后人。在我续谱时,本立的后人大约有三十多户,均在老村上屽村,本宁的后人也就是“六老门”的后人有一百零几户,大部分在在南凹,老村有二十多户。
通过“六老门”的故事,使我们更加了解先祖们创业之不易。他们在从事农耕生产的同时,为开创新的谋生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炭窠在我和门可能是首例,为后来我和氏家族在庙底沟合股办矿积累了经验。我们也看到“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传承。先祖们在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不忘供儿孙们读书,使和门至今书香不断。同时,先祖们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们,他们有的强势,有的低调,强势有强势的可爱,低调有低调的可敬,但其勤劳吃苦、为人忠厚、重义轻财、与人为善的淳良之风,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