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等一等”的能力?换个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是指人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延迟等待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如果具备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就会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
为什么同样都是上小学的孩子,差别就这么大呢?
很多小学生的家长,每天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问题了,今年因为疫情,学校延迟开学时间,这更让很多家长真的快被孩子每天的网课、作业、打卡逼疯了,尤其是二胎家庭的妈妈,家里有两个正上小学的孩子,每天顾了大的孩子,就管不了小的那个孩子。
孩子不开学在家的日子,有相同处境的家长们总结了三个字:太难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情,有些“学霸”级别的小学生,在假期里每天把自己的学习、上课、作业、阅读、写字、练琴、跳绳、电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不需要家长三催四催地做作业,自己主动自觉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这样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为什么同样都是上小学的孩子,差别就这么大呢?其实,看看那些需要家长每天盯着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聪明机灵着呢,就是一到上课,就容易分心走神,一到做作业的点,就找各种借口,坐不住。
这些孩子就是因为比“学霸”少了一种能力——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果孩子发展起了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在面对看电视、玩游戏和看书、作业的两个选择时,就会更愿意为了学习,做作业,而放弃电视和游戏的诱惑,学习起来就更专注。
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就能培养孩子的“等一等”能力呢?
关于延迟满足,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最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实验者先给一群4岁的幼儿园孩子每人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颗手中的棉花糖,但是,如果他们谁能够坚持等实验者回来后再吃,那谁就能得到两颗棉花糖。
等到实验者回来的时候,那些能够做到不吃一颗棉花糖,等待的孩子得到了事先许诺的两颗棉花糖。
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在4岁时就能为了两颗棉花糖而等待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自信心,而另外那些只吃了一颗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的抗挫能力、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差,自信心和责任心也都不强。
根据这个经典实验,我们想要在家培养孩子的“等一等”能力,也可以直接效仿。因为,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想要培养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就要通过比较直观、具体的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将糖果换成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也一样,只要让孩子能够为了自己想要的目标,学会等待一定的时间。一旦孩子能够达成等待的目标,我们父母当然也要立刻兑现诺言,这样就能让孩子直观地体验到等待带来的成就感。
有一次,我家孩子在超市想要一个超级飞侠的玩具,我看了下价格比网上买贵多了,相当于在超市买一个的价钱,网上官网买也能买两个了。
于是,我和孩子商量着说:“宝贝,如果你想要将超市的这个玩具买回家,那你就只能拥有一个超级飞侠。但是,如果你愿意等待三天的时间,妈妈答应给你在网上买两个你喜欢的玩具,可以是两个超级飞侠,也可以是另外的玩具两个。”
当我给出孩子这样的选择后,孩子想了一下,说愿意等三天,要两个超级飞侠。最后,孩子确实做到了等待的时间,我也兑现了我的承诺。
事后,孩子当然也很开心,因为自己的等待,得到了两个喜欢的超级飞侠玩具。
这样类似的例子,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造等待的机会,还是挺多的。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被他行为的结果所强化。
所以,当孩子一次次地发现等待的确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时,他们愿意重复这种“等一等”的行为概率自然也就大了许多。
萌妈寄语:
这种“等一等”的能力我们在孩子幼儿园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了,刚开始的时候,让孩子等待的时间,最好是循序渐进的,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设定孩子等待的时间也更适宜。
从等待10分钟,到后来等待半小时,再到等待更长的时间,都是可以的。孩子在一次次的等待中,会感受到,自己经过努力就可以做到,从而也不断地建议对自我控制能力的自信。这样的练习,做多了,会自然而然形成习惯的力量,等到孩子上学后,在课堂上也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做作业的时候也会更具备专注力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