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进入大学以后,偌大的校园逛了两遍,很显然,并没几个认识的人。最后还是钻进图书馆,里面很大很安静,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据说这座图书馆是“西南第一馆”,设计感极强。
然而对我来说,还是不够深刻,我的图书馆在一所中学里,很小,书不多,只能被称作“阅览室”。高三的时候,每次考试结束,都会躲在阅览室里,或许为了逃避结果,翻看各种各样的“闲书”。等到夜深得浓墨重彩的时候,踩着路灯拉长的影子回到租住的屋子。那样的阅读时光无疑是苦涩的隐忍的,但也同样美好难忘,那是我最寂寞的日子里最深刻的抚慰。
也许念念不忘的,常常是最简单的。
于是无缘由的,想到一部老电影。在那部电影里,图书馆总是金黄的、诱人的,散发出一种稍纵即逝的凄凉美感。
(二)
藤井树和藤井树,写在课桌上被人捉弄的的名字。
男孩藤井树大概是最典型的青春片男主角:帅气,恶作剧,漫不经心,会用拳头教训捉弄他的人。会在心里装一个人,忍受变迁的荒凉。
无疑他暗恋着那个和他同名的女孩,但那样的暗恋也单纯得让人心疼,在图书馆借没人看的书,一本一本登记下他们共同的名字;站在窗台看书,眼睛不由自主;在上学路上从背后给自行车上的女孩罩上纸袋……恶作剧,是那个年龄的男孩表达情感最普遍隐晦的方式,羞涩又漫不经心,笨拙又温柔。
而这种压抑胆怯感情也总是绵延悠远的吧,以至于离开以后也无法忘怀,爱上博子,一个和那个人如此相似的女孩。有的时候,时间并不会使人遗忘,反而使有的事成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念念不忘,回眸浮生。也许时间的洪荒里,每一次遇见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而在最好最蠢的年龄里喜欢上的那一个人,会成为最深刻的东西吧。就像影片最后的书签,泛黄了,还是年轻的笔迹青春的容颜,不会变,不会忘,也不会拥有。也许有时候,有的人活在回忆里,就足够长情。忍不住引用那句被用过千万次的话:
“青梅枯萎,竹马老去,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而女藤井树呢,虽然不说,也一定是喜欢着那个男孩吧。所以在图书馆不经意望向他常常倚靠站立的窗棂,看到空空飘摇的纯白窗帘,暗自叹气;所以在夜晚摇着自行车踏板交换拿错的试卷,夜漆黑,灯光明亮;所以在很多年以后还会发现被自己整整齐齐叠在箱底的,他的试卷。
而那时呢,都是最蠢最羞涩的年纪吧,被同学捉弄红着脸回避,在图书馆也总呆在距离最遥远的两个角落。可是后来男孩缠着绷带跑步,大家一片哄笑,而她脸上笑着,相机镜头却移不开他的影子;心事重重却不敢说。
最后她听说他的死,那天下着雪,她在寒风中推着自行车,不住的咳嗽,眼泪也忍不住的落;最后她收到那张借书卡,写了他们共同的名字,背面有她的素描,笑着落泪着,像那时一样羞涩的想把相片藏起来,一封情书会花多少年才能送达呢?但至少最后她知道,有个傻瓜,在最好的年华里,爱过她。
她想起与他的最后一面,也是雪天,她的父亲刚刚去世,他前来还书,没人看的《追忆似水年华》,男孩木木地对她说:“请你节哀。”然后推着自行车在雪地里走远,男孩回头,女孩在门口站着,对他甜美一笑。
贯彻一生。
也许真是这样,有的人你仅仅是遇见就用光了所有的运气。
(三)
生和死,守望与前行。
博子大概是最苦的一个吧,不得不面对死亡、面对孤独、面对爱情幻想的寂灭、面对回忆的翻涌。寄了一封给亡灵的信件,却引出一大段与她无关的往事。
博子被回忆吞噬了,一直被秋叶拖拽着前行,一直不能从往事里脱身,一直念念不忘,四处找寻,她的爱是固执又坚忍的,她到小樽去找那个回信的人;她去藤井树的学校,用他的方式走过从前别人走过一圈又一圈的操场;歌词里说,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是喝下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熬成热泪。
女藤井树的父亲、藤井树、博子,都面临着同一个话题:死亡。也许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在讨论一个更宏大话题:生与死。
父亲死去,从前的少年也死去,发了高烧在大雪淋漓的深夜里狂奔,忘不了的亡者,不敢承认的爱情…每个人,在生死面前,都孱弱渺小,都无可奈何。
不过还好,俊二给了我们一些美好的后来;
后来,博子和秋叶一起登山,对着茫茫雪山,她大声的温柔的喊话:“你好吗?我很好。”世界用回声作答。
后来,女藤井树平安出院,爷爷指着一棵树说那是她的守护精灵。
后来女藤井树收到一封情书,偷走了好多不言而喻的时间。
就像那棵和她同龄的树如今已亭亭如盖,四季轮回,万物生长。
万世洪荒,初生与寂灭必然是最残忍的故事,不过还好:
爱和陪伴的绵延温婉会化解这种本源的痛感,我们会大步向前,对每一朵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