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小孩子记性好,像是把字刻在石头上;大人的记忆像是把字写在沙滩上。小孩子就是记性好,无论是背书还是记事,无论鼓励还是伤害。
有些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努力了、尽心了,可孩子为什么还不长进呢?搞得自己一肚子委屈。但实际中,到了孩子那里,这份“努力”,或许就是伤害。
我们大人习惯于“无效努力”,比如说,摆上一本书,拉起学习的架势,接下来发呆、喝水、回微信,终归是屁事大于正事。再比如,打定主意健身去,结果,摸着哑铃不会举,跑步机上怕伤腿,得了,铺个垫子,拉伸几下也挺好。拉伸的时间别浪费呀,把那个电视剧再追完吧。
拿“无效努力“糊弄自己,算不上罪过。但是,教育上的“无效努力”就贻害无穷了。什么是教育上的无效努力呢,就是---不走脑子的叨逼叨。
“写作业了吗?没写赶紧写啊!”
“还看动画片啊?这都几点了,明天还上不上课了!”
“你这道题怎么都不会做啊,是不是上课不认真!”
“别玩儿了,快去学习!”
“快点快点,赶紧赶紧,快迟到了!”
上面这些话,到孩子耳朵里,是什么效果呢?
咱们转换下听听:
“这个工作怎么推进这么慢啊,赶紧弄啊!”
“怎么还在核算报销的事儿,我让你写的纪要呢?”
“快点快点,财务部在催交总预算了,赶紧啊!”
听着顺耳吗?
人类,语言和年岁不同,但对喜怒哀乐的感情体验是一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起容易,做到却不容易。
那什么才是教育上的有效努力?我认识的一个人,她有2个孩子,从结果看,她的方法挺有效。
上面那些催促的话,她从来没和孩子说过,遇到着急的事儿,也都笑呵呵的催。她不抓小方向,但会从小处入手,委婉地抓大格局,她会和孩子说:
------我和你爸都是高中毕业,都差点考上大学,真是遗憾,现在有了你俩,看看你俩能不能帮我们实现。
------看书别累着,出来玩儿一会儿。
------这道题没什么的,你再认真看题一次,你的脑瓜没问题,肯定会做的。
------做人要“不信邪”,要敢拼敢闯,自己的努力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她那农家出身的两个孩子,从村里小学起步,一路披荆斩棘,全都大学毕业,一个从重点大学毕业后考入公职,另一个成为年轻高薪的硬件工程师。这个“她”我很了解,她是我的母亲。
我想,如何和孩子正确的说话,基本上每个家长都知道。但如果每次都做到,那这个家长一定具备这样一个特质,即情绪稳定,情绪稳定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的前提是“懂得照顾自己”。
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不让别人操心的人,就取得了人生一半的成功。为人父母的我们之间,不能自理的占大多数,所以“巨婴”成为普遍现象。“自理”是身和心的打理,不仅是料理好一切吃穿用度的能力,更是懂得在顺境中保持冷静、在逆境中保持热情的能力。
熊孩子曾一度是热搜词,然而近一段时间,我在新闻中看到的却是满眼让人不放心的家长:
*2017年1月6日,湖南一位妈妈留下遗书,带着两个孩子跳楼;
*2018年1月5日,一位妈妈扒着高铁的车门“等老公”,旁边是一脸无知或者尴尬的女孩;
“2018年1月11日,9岁男孩丢手机被妈妈毒打致死。
等等。
然而,这个“等等”里面,又包含了太多可怜的孩子。
教育孩子也是一种管理,是管理孩子,更是管理自己。
我们成熟一点点,平静一点点,孩子们就多一些欢乐的记忆在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