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聊一聊我们这些小人物和大时代之间的关系,可是想了一整天都没有理清逻辑,结果今天差点就要开天窗了。幸好翻了翻我订阅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有一段话突然就触发了我的灵感。
一
说一说《无问西东》里的许伯常和刘淑芬夫妇吧。他们应该算是对“至亲至疏夫妻”这句话的完美演绎。曾经,许伯常对刘淑芬说过,想和她过一辈子。刘淑芬把这句话记了一辈子,所以她也怨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他们两个最开始的感情,是浪漫美好的,就像那个一起拉着手风琴,然后相视而笑的场景一样梦幻而美好。
二
可是人是会变的,感情也是会变的。刘淑芬供许伯常上了大学,许伯常变心了想悔婚,刘淑芬去学校以死相逼,两个人最终结婚。可是这段感情真的被挽回了吗?作为老师,许伯常对学生好;作为街坊,许伯常对邻居好。总之,他对所有人温和有礼、和蔼可亲,可是唯独对刘淑芬,他一点好脸色都没有。刘淑芬用一种看起来粗暴无礼实则是表达关心的方式逼迫他吃掉所有的饭菜,她自己却只吃开水泡咸菜,要知道,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温饱线以下挣扎的年代,所有的好饭菜都留给许伯常,除了深爱,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可是许伯常是什么反应?不要说有一丁点的感动了,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反感与不耐。
三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这种关系中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刘淑芬对许伯常好不好?答案是,好,但是那是一种刘淑芬式的好,是许伯常看不到、感受不到、或者说他压根不想接受而且不愿花一点点时间精力去体会、去深思一下的好。对于许伯常而言,刘淑芬再好,不是他想要的,那就都不是好,是累赘,是多余,是不顺眼。管你百般付出、千般心思、万般小心,不是我的心头好,那就连路人都不如。连一个微笑,许伯常都吝啬于给她。刘淑芬这样控诉许伯常:“人们只看到我是怎么打你的,可是没人知道你是怎么打我的。你用你的态度在打我,让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应对许伯常的冷暴力,刘淑芬就用当众打骂这种热暴力予以回击,引得许伯常的学生——王敏佳和李想,联合起来写匿名信警告她。
四
许伯常对刘淑芬呢?他认为他给了她想要的婚姻名分,他尽到了自己做丈夫的本分,每个月可以挣三十斤粮食的粮票回来。但是,除了这些,他就什么都不愿意给了。或者说,他给了,只是他给的不是温暖和关怀,而是无尽的冷漠、不屑、甚至是仇视。比如说,每当被刘淑芬打的厉害的时候,他就会说“你打死我吧,打死我你就没有每个月三十斤的粮票了”,用物质层面的优势来抹煞刘淑芬对他的爱情和在意;他们两个的所有东西都是分开的,床、被子、吃饭的碗、喝水的茶杯,有一天,刘淑芬忍无可忍,先把许伯常的茶杯摔碎,然后说你不会用我的茶杯,因为你还有你的饭碗”,于是她把他的饭碗也都摔碎。下一个场景就是许伯常用铝饭盒在喝水。对,就是那种怎么摔也摔不坏的饭盒,而且可以吃饭喝水两用,刘淑芬还能怎么办呢?有一位作者针对这个片段这样写到:编剧是在用这个故事戳她们中年已婚人士的心,看到那个铝饭盒的时候,她身边的年轻人都笑了,可她的心里只有辛酸,还怎么笑得出来。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刘淑芬的嫌弃、疏离与隔阂。刘淑芬强令他不许剩饭的时候,明明是出于爱意,收获的却是许伯常脸上的冷漠和不屑。刘淑芬的爱得到的回应统统是冷漠、不屑与嫌弃。
五
就是这种无可奈何,把刘淑芬逼上了一条偏激的路,去举报王敏佳破坏她的家庭,也许她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无处诉说的怨气,可是最终事态不可控制,王敏佳被愤怒的众人打到闭气,她以为自己害死了王敏佳,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许伯常依然对她视而不见,本来面对陌生人的笑脸也变成满面寒霜,就那样完全无视地走过去。就是这一走,把刘淑芬最后的生机和希望都走没了。
刘淑芬固执地守着一份早就已经消耗不见了的感情,许伯常则干脆利落地连头都不回,见面连招呼不打一声,不管淑芬的状态看起来多么糟糕,他都拒绝去在意,而是坚定地冷着脸走过去,于是,淑芬怀着对曾经美好情景的回忆走上了不归路。不管许伯常在井边再怎么大喊,她都不会回头了。
六
表面看来,是两个人都太固执了,但凡有一个人肯妥协一点,都不至于走到如此田地。可是真的只是固执害了他们吗?
还有当时的婚姻制度、社会环境、思想意识、舆论压力等因素。任何一项决策,都是基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得出的。婚姻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了你需要付出的成本,固定了你拥有的关系,为你打造了一个可以预期天长地久的未来。婚姻破裂需要当事人付出的成本阻挡着婚姻走向破裂的脚步。在婚姻关系中,固有的角色设定让两个人都忽视了对方的付出,刘淑芬每天洗衣服、做家务不仅是出于妻子的职责,也是出于爱情,许伯常挣的三十斤粮票不是为了吵架的时候占上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两个人在固有的角色设定中只看到对方的辜负。
感情会变,可是关系不会变,只是置身于关系中的人会换而已。所以在考量了进入、退出一段关系的成本和收益后,再进行理性决策,结果可能会好一些,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歇斯底里的绝望,多一些利己利人的清醒。而如果我们想改变什么,那首先就要改变关系中的格局,
对于刘淑芬,我只能说,其情可叹,其悲可悯,可是怎么才能减少这样的悲剧呢?给女性更多选择的权利,才是让双方都能得到解脱的根本办法。而女性选择的权利建立在更加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舆论的基础上。如果真的有更轻松合适的选择,谁还愿意把自己绑死在一桩没有未来的婚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