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唐年间,洛阳城西关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主人张茂是衙门里的一名差役;另一户姓郭,主人郭抟是张茂的拜把小弟,专以贩马为生。两家大人情同手足,张家有个独生女儿名叫莺儿,郭家有个独生女儿名叫柳儿,两个小丫头更是自小便形影不离,情同姐妹。
莺儿生得端庄秀丽,自小就知书达理;柳儿长得活泼可爱,性格也是开朗大方。莺儿每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跟着母亲学习针黹女红,柳儿却不喜欢这些,常常溜到张家找莺儿玩耍。莺儿母亲见柳儿聪明伶俐,便教她识字读书,一来二去,柳儿也粗通文墨,竟能和莺儿吟诗作对。
莺儿长到二八芳华,渐渐出落得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她,爱上了东市一个名叫李文贵的书生。李文贵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却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莺儿常常借着到东市买胭脂花粉的机会,和李文贵偷偷相见,一来二去,两人便暗生情愫。
柳儿长到十七八岁,也是娇俏动人,她看莺儿每日里偷偷出去和李文贵相会,心中也羡慕不已,便央求莺儿带她去见见李文贵。莺儿笑她不知羞,柳儿却说她也想找一个像李文贵一样的如意郎君。莺儿拗不过她,便答应带她去偷偷看看李文贵。
这一日,正值上元佳节,洛阳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莺儿和柳儿戴上面具,相约至应天门前出门看灯,实则是偷偷去和李文贵、王牛儿相会。原来,柳儿也悄悄爱上了一个人,此人便是隔壁绸缎铺中的伙计王牛儿。王牛儿虽出身贫寒,却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能干,柳儿每次去买绸缎,王牛儿总是热情招待,一来二去,柳儿便对王牛儿情根深种。
两人出了门,一路说说笑笑,不觉来到应天门前。只见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莺儿和柳儿挤在人群中,东张西望,寻找着李文贵和王牛儿的身影。不料,人海茫茫,两人竟走散了。
莺儿焦急万分,在人群中穿梭寻找,忽然,她看到一个身材高大、衣着朴素的年轻后生,正站在一盏大灯笼下。莺儿心中一动,以为是李文贵,便快步上前,轻声叫唤。
那后生转过身来,莺儿一看,却不是李文贵,而是一个面容憨厚、身材魁梧的青年男子。那男子见莺儿戴着面具,目光闪烁,心中也是一惊,问道:“姑娘可是认错人了?”
莺儿心中失望,正要转身离去,却听那男子说道:“姑娘莫急,在下王牛儿,是隔壁绸缎铺的伙计,姑娘可是要找什么人?”
莺儿一听是王牛儿,心中不禁暗暗吃惊,她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柳儿的意中人。她见王牛儿言语诚恳,一身正气,心中不禁暗暗为柳儿高兴,想道:“这王牛儿果然是个好人,柳儿若是嫁给他,也算有了个好归宿。”
于是,她说道:“我是莺儿,我家小姐妹柳儿常常提起你,说你为人忠厚,勤劳能干,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王牛儿一听莺儿提起柳儿,心中也是一阵激动,他说道:“原来是莺儿姑娘,柳儿姑娘她……她可好?”
莺儿笑道:“好,好得很,她也在这里看灯呢,说不定一会儿就能碰到。”
两人正说着,忽然一阵女子的惊叫声传来,只见一位书生打扮、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走了过来。那男子身材修长,面容俊朗,手中拿着一把折扇,一副风流倜傥的模样。
莺儿一看,不禁呆住了,这正是她心心念念的李文贵。李文贵也看到了莺儿,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快步上前,拉住莺儿的手,说道:“莺儿,你怎么在这里?可让我好找。”
莺儿见李文贵如此亲密,心中一阵羞涩,她挣脱李文贵的手,说道:“文贵哥哥,我……我是和柳儿一起来的。”
李文贵这才注意到莺儿身边的王牛儿,他问道:“这位是?”
莺儿忙介绍道:“这位是王牛儿,我家隔壁绸缎铺的伙计,也是我家小姐妹柳儿的意中人。”
李文贵一听,不禁多看了王牛儿几眼,他见王牛儿虽然衣着朴素,但虎背熊腰,颇有一股侠义之气,心中也不禁暗暗称赞。他说道:“原来是王公子,幸会幸会。”
王牛儿却不敢怠慢,忙拱手说道:“李公子客气了,在下不过是个小小的伙计,怎敢和李公子相比。”
李文贵笑道:“王公子太客气了,自古英雄不问出处,王公子人品出众,将来必成大器。”
四人正说着,忽然又一阵喧闹声传来,只见一群女子簇拥着一个身着红衣、头戴红花的女子走了过来。那女子身材婀娜,面容娇美,正是柳儿。
柳儿一见莺儿和李文贵、王牛儿在一起,心中也是一惊,她快步上前,问道:“莺儿姐姐,你怎么和他们在一起?”
莺儿笑道:“真是巧了,我正说着你们呢,没想到就碰到了。”
柳儿这才注意到李文贵,她见李文贵风度翩翩,样貌不凡,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四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一起赏灯、猜谜、吃汤圆,不觉天色已晚。李文贵提议道:“不如我们去洛河边走走吧,那里的夜景也很美。”
众人皆无异议,于是四人一同来到洛河边。只见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河边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少女的秀发。四人沿着河边漫步,情意绵绵,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直到月上柳梢头,彼此才依依不舍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