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杨村来》目录《我从杨村来》目录
厨房的灯熄了。母亲把菜一碗一碗搬到餐厅的桌上,一边高声道:“开饭啦!”一般来说,这个时候,书房和卧室都会传来一声回答:“哎,马上就来。”然后家里重新恢复平静。直到母亲把饭也盛好了,也一碗一碗搬出来,并且伴随一声含着些怒气的“开饭了”,我赶紧从书房里跑出来。笔直跑进餐厅,稍偏一些,去厨房里洗一下手,然后拔了筷子以略微讨好安抚一下母亲,并朝着一墙之隔的卧室大喝:“爸爸,快来吃饭啦!”于是,父亲慢悠悠地从卧室里拐出来,安坐在他的座位上。
今天的菜是一盘清蒸带鱼,一盘青菜木耳,一碗土豆排骨汤。今天的故事是爸爸讲他的故乡,哦不,其实本质上讲也是我的故乡——杨村——的故事。
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们是从中原迁过来的。
那是在南宋末年吧,元兵步步紧逼,宋人节节败退。南宋的将士还在前线用命为王朝争取一点点喘息的机会,统治者们已经迫不及待准备割地赔款。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喂饱了豺狼的胃,养大了豺狼的心,攒足了豺狼的力气,消磨了自己人的斗志。
“陛下,陛下,不能再退了,再退我们就只能出海了。”有良知尚存的老臣苦口婆心地劝。“那就出海呀,正好寡人从未到海上玩过。”皇帝陛下漫不经心地回答。气数已尽就是这个意思,统治者自己都放弃了,下面的人到底还在为什么拼命呢。
为什么拼命?这个问题对将军张世杰来说真是愚蠢得让人不屑于回答。难道投降了,元兵就会饶过他这个杀元兵兄弟的人?他死了不要紧,家里的妻儿还要不要活?依附于他的家将还要不要活?有一丝希望,他都不想放弃。
可是局势恶化得那样快,快得让人来不及作出妥善的安排。南宋灭亡了,元兵的铁蹄即将踏入他的家。张将军给已经显怀了的妻子杨氏系好披风的带子,将她安顿到一艘小船上。他伸手顺了顺妻子的长发,然后给她带好兜帽:“照顾好自己,到南边的海岸定居下来,等我来找你。”妻子忍着眼里的泪,不想叫丈夫再为自己担心。她仰着脸努力地笑:“好,你早点来找我们娘俩。我会乖乖的,我们儿子也会乖乖的。”一旁的家将们都哽咽起来,五大三粗的汉子,流血不流泪的汉子,愣是憋不住眼泪。“将军,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护好夫人和小公子的。”一个家将保证道。
小船渐渐离开视野,变成天际一个小黑点。张将军收回目光,心知这回一定会叫夫人失望了。他正了正盔甲,翻身上马,对着身边不肯离去的将士们道:“为了我们的家园,杀!”那一战直叫风云变色,不肯投降的宋人被屠了城,血流漂杵,尸积成山,不知道哪一具残骸是哪一个被家中妇孺翘首期盼的儿郎。
而那片小舟飘飘荡荡,有惊无险地在东南部一个海岸搁浅了。“那就从这儿上岸吧。”杨氏拢了拢披风道。
当地原住民形成了一个叫潘家的村庄。潘家村人还是比较好客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家将们战斗力比较强,总之,杨氏和张家的家将们就在这片海岸上定居下来。
元兵对张世杰等人抵抗到最后的行为深恶痛绝,一心要把这些将士的全家都杀干净。杨氏十月怀胎,生下了张世杰将军的遗腹子。为了躲避通缉和追杀,那个孩子遂了母姓,姓杨。家将们也纷纷改成杨姓。
海边的土地不够肥沃,盐碱地很难种好庄稼。奈何家将们不用打仗了,有的是力气,日子倒一天天好过起来。邻村的女孩也愿意嫁进来,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因为地势平坦,人口增加后就围一片海,造一片农田,倒不用像再远一些的村庄那样打鱼为生,只在农闲时稍微捕一些鱼打打牙祭。出海捕鱼是九死一生的活计,农田相对充足就是很好的生活条件啦。
就这样一代一代,姓杨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村庄。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就是农民的生活,再也想不起当初祖先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了。又因为家将们都改姓杨了,时间一久,族谱一丢,就没人记得哪一支才是真正的将军后裔了。不过战死沙场无高下,大家都是英雄,也无需过多计较了。
讲到这里,爸爸停了停,说:“当初,我们的祖先在他们上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宗祠,还在更靠里的位置建了家庙。50年代一场超级大洪水把宗祠冲毁了,族谱也没了,就没有重修过宗祠。不过家庙还是在的。”我笑道:“我有印象,我去过家庙,里面有个戏台,两边挂着的对联写得很好。”刚想绞尽脑汁把那幅对联背一下,妈妈敲了敲碗沿:“好了好了,菜要凉了,快吃。”
于是埋头吃饭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