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两千多年前庄周和惠施的这段著名的对话提出了三个问题,看似浅显,细思极深:
鱼有快乐的感觉吗?
人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人能知道别人的心思吗?
今天我试着就赫拉利《未来简史》第三章人类的特质里面的内容,对这三问题进行回应。
一、鱼有快乐吗?
鱼有快乐。现在生命科学认为,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至少某些爬行动物和鱼类都具有感觉和情感。最新理论认为,感觉和情感只是生物的生化数据处理算法。
感觉和情感是人和其他高等动物所共有的,其实质是生物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现在我们普遍都同意,人的心灵的载体是大脑,灵魂是人的虚构(达尔文进化论的成果),但是我们越是理解大脑, 我们越觉得心灵显得多余。
二、人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人能够知道鱼的快乐,但是知道的科学方法是分析鱼的大脑脑电波活动,当然前提是你要掌握鱼的脑电波规律。
现在脑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就是大脑的脑电波及其算法,脑电波的基本物质构成是神经元,庞大的神经元网络购成了我们的心灵。
三、 人能知道别人的心思吗?
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我们要承认别人心灵的存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的哲学思辨以及近代科学中“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至今还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如果我们认为,人的心灵跟鱼的心灵没有质的差别,都只是脑电波活动,那么显然,人是可以知道别人的心思的。
如果我们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超越于鱼的心灵的特质,这特质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人本主义的根源),是科学研究无法掌握的,那么显然,人是不能彻底知道别人的心灵。
赫拉利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认为从根本上讲,人能知道别人的心思,只是现在我们对大脑的研究水平有限。 或许某一天, 神经生物学有重大突破,让我们用纯粹生化的词汇来十字军东征(意义之网)。
在21世纪,历史和生物学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模糊,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发现如何用生物学来解释历史事件,而是因为我们会因为意思形态的虚构故事而改写DNA链,会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而改变气候,会用网络空间来取代地理环境。
随着人类的种种虚构想象转译成DNA和电子代码,人类虚构想象建立的互为主体的现实(想象的共同体)将会吞没客观现实,而使生物学和历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