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解决了一个困惑,必须记录一下。
稻盛和夫说过:初心至善,私心了无。所以我就想践行一下什么是初心至善私心了无,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王阳明说:在事上磨练,倾听自己最内心的声音。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越来越公开自己的象限,自己家里的事呀,老公的工作呀,孩子呀,就跟同时说的比较多,我住哪个小区几楼他们都很清楚。
但是其他人没有这么坦诚,他们都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事情,更别说家庭地址,跟我以前的想法一样,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人家知道自己那么多。免得被人“趁虚而入”、“趁火打劫”,他们太了解自己的时候被欺负了怎么办?毕竟人家都不愿意透露那么多。虽然我们彼此的沟通中他们慢慢地也会公开自己的象限,说一些家庭的事情呀之类的。
当然 大家都是同事,相处了一年多,对方是什么人还是有感觉的,因为熟悉,有安全感,所以平常家庭生活呀就讲的多一点。但是我还是有一种疑惑:我是不是太实在了?人家都没公开那么多象限。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一样,我是不是太傻了?
同事都是南方人,有种南方人的小心思,只听不说,不像北方人那么坦诚。这更加让我疑惑:怎么样才能做到初心至善私心了无?我没有心机,我公开象限会不会被有心机的人利用了。
带着问题听了一本书《可复制的领导力》,因为这本书上讲了公开象限这回事。
樊登老师说:对于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这叫公开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这叫隐私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叫盲点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叫潜能象限。
其中潜能象限是最大的,这是我们最需要挖掘的。不断的把隐私象限扩大到公开象限把盲点象限扩大到公开象限,让自己的公开象限逐渐增加,会带来什么结果?
这也正是我开始担心的那个问题?公开象限最多会带来什么?
带来尊重和信任。
原来如此。
想象我们最尊重和信任的人是谁,很多人都说是父母,因为彼此太了解,其次是朋友,同事,邻居,联系过一两次的人,最后是陌生人。
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人尊重和信任是最低的。
但是明星、公众人物等,他们的公开象限也是很大的。所以会带来别人的追捧,喜欢。
有的公司团队关系不好,但是一趟出游,尤其是再野外露营一夜,关系那上变好很多。
也有的公司为了提高团队氛围,放大公开象限,每周专门抽时间讨论,专门讲述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这都大大的公开了团队中的公开象限,大家不再是封闭的,因为了解,所以增加了感情,增进了尊重和信任。
写到这里,我的问题有这思路了,感谢樊登老师的讲述。我想我不在纠结于公开象限是不是太多了。
它的好处一方面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我和我的思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会获得友谊;另一方面别人也会被影响,满满公开自己的象限,有利于以后的工作进展。
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说:经验的定时常很公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完美的表达出来,就不会失败。
对,如果我把我的思想和信念完美的表达出来,强调沟通的目的,让对方明白我的想法,被我的思想影响,就不会失败。
还好我学习了成长型心态,一开始我就我不认为我是失败的,愚蠢的,我觉得这是有在探索“初心至善私心了无”的必经之路,我只是在几个有安全感的同事身上尝试而已。
而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觉察,我相信以后我能够找到答案,觉察起心动念,成为稻盛和夫说的“初心至善私心了无”的状态。
那什么样的公开,什么样的不公开呢?我的答案是:问内心,找感觉。不断的反思和精进。
下面是中午的草稿,纪念一下。